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全球热议:刘备临终之前,为何把兵权交给李严,而不是交给诸葛亮?

时间:2022-06-29 08:44:49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春意寒,蓉城孤。自知将不久于人世的刘备,给诸葛亮、李严等人托付蜀汉的后事。

这是章武三年(223年)的春天。


(相关资料图)

刘备托孤时,有一番话颇有深意--"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这句话是说给诸葛亮的。翻译成白话文大意如下:诸葛君您的才能,强于曹丕10倍,可成安邦定国的大事。如果我子刘禅是可造之材,你就辅佐他,如果他没有这个才能,君可取而代之。

这样一番话的背后有何深意?

以刘备的心机,当然不会试探完了就作罢。把军事权交给李严,把政务权交给诸葛亮,就可以视为这次托孤谈话的直接成果。

1、刘备临死前再显枭雄本色

三国乱世,群雄纷起。

扯出光复汉室大旗的刘备,在群雄眼里是什么形象?两个字--枭雄。熟读《三国演义》的人知道,这个评价来自曹操。其实,历史上最早这样评价刘备的,是周瑜和鲁肃。

受《三国演义》的影响,今人眼里的刘备就是个老实孩子,还有点儿懦弱甚至窝囊。但是周瑜和鲁肃一致认为,刘备有"枭雄之姿"、是响当当的"天下枭雄",断言他不会久居人下……

何为枭雄?就是"骁悍雄杰之人",通俗地讲,就是性格刚强、勇悍、有野心的人。以刘备之枭雄本色,断无把自己打下的江山拱手送人的道理,哪怕是与自己有"鱼水关系"的诸葛亮。

因此,对于他托孤时"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之言可一笑了之。除了可以理解为是对诸葛亮的试探,也是他临死前枭雄本色的再次显现。

对此,下列的结果也可证明--诸葛亮在刘禅继位的元年被封为武乡侯,开建府衙处理事务。随后又任益州牧,蜀汉政事无论大小都由他来决断。但是临死前托孤时,李严是与诸葛亮共同接受遗诏的,李严被任命为中都护。

中都护这个职位,等同于周瑜在东吴担任的大都督,是蜀汉军事的大总管。刘禅继位的元年,李岩又被封为都乡侯、持符节加封光禄勋。

政事交给诸葛亮,军事交给李严。这就是刘备作为世之枭雄的本色流露:为了将来不出现诸葛亮的一脉独大,选定李严作为另一支力量,促进蜀汉政权的平衡与稳定。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刘备这样安排并非是不是信任诸葛亮,而是作为合格的政治家,懂得世间万物都要讲究平衡与稳定。

现在,我们需要疑问的是--为什么要选李严?李严的哪些能力得到了刘备的认可?

2、李严军事能力有多强?

李严,被刘备选择成为平衡诸葛亮的一支力量,绝非一时心血来潮。因为在章武二年,也就是刘备死前头一年,李严就被召进了永安宫,成为了尚书令。

这个任命极有深意--所谓尚书令设置于汉武帝,设立目的就是为了削弱、制约相权。东汉时,尚书令的职权进一步扩大,成为"三独坐"之一。以汉室宗亲、大汉皇叔号令天下的刘备,给李严安排尚书令的职位,是对这项汉制传统的延续。

刘备相中了李严的什么呢?无疑,军事才干是第一位的。5000蜀兵破敌兵数万人,这是李严得以进入刘备视野的第一仗。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刘备已入主成都8年。蜀中强盗马秦、高胜等率数万人起兵。恰巧刘备不在汉中,成都也十分空虚。危急时刻,时任犍为太守、兴业将军的李严没有等待援兵就率部出征了。

当时,李严手中只有5000名士兵。在冷兵器时代,两军对打决胜的重要条件,是谁的人多谁获胜。在比对方少数倍人马的情况下,李严不仅没打败仗,还斩杀了马秦、高胜。

此时,蜀中的少数民族首领高定又闹事了,率兵围攻新道县。打顺手的李严没有丝毫停顿,马上出兵,结果又是大胜。

如果说第一次以少胜多有侥幸成分,连续两仗都快刀斩乱麻,取得了意料之外的胜利,这就是军事才能、指挥能力、胆量和胆识等素质的综合体现了。

所以,在两仗之后,李严被加封为辅汉将军。

在刘备死后,李严的军事才能也得到了诸葛亮的认可。

刘禅继位的第4年,李严被调任为前将军。当时,诸葛亮兵出汉中北伐,李严按分工主管后方事务,同时移驻江州,大将陈到驻守永安,受李严的节制。

对于这种安排,诸葛亮曾给孟达写信,给了李严极高的评价,认为他"处理公务如行云流水,没有滞留,这就是正方的品性。"

刘禅继位的第8年,李严升任骠骑将军。同年,曹真兵分三路攻打蜀汉,诸葛亮让李严率兵两万奔汉中拒守。同时上表刘禅,提请让李严的儿子李丰出任江州督军,负责主管李严的后方事物。

另外,因为诸葛亮次年要出兵北伐,又提请让李严以中都护的身份代理丞相府的相关事宜。

3、李严是蜀地士族的代表

刘备能够顺利入主成都,蜀地士族是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如何完成来自荆州的心腹人马与蜀地士族的合流,是刘备终生所致力解决的事情,这显示了他作为一个优秀政治家的基本素养。

刘备通过大量起用蜀地士族,与自己的旧部共事,在共同利益的驱使下完成一体化建设……以这种方式促进合流,刘备的做法是成功的,比如他重用董和、李严就是一步高棋。

董和在刘备没有入主成都前已深得刘璋赏识,先后被任命为牛鞸、江原、成都的县令。他洁身自好,全力扭转蜀地奢靡风气,严刑峻法,使各路豪强折服,最终被封为益州太守。更重要的是,董和有"独门秘籍"--他深得蜀地边疆少数民族的人心。

李严与董和相比,更是年少成名,未及弱冠就被郡守相中,入府为吏,很快以富有才干著称。成年后被刘璋任命为成都令,名声大振。刘备入主成都时,李严已升为护军。而且,阴差相错的为刘备入蜀立了头功--在绵竹抗击刘备大军时,诠释了什么叫"识时务为俊杰",他第一时间率部归降了刘备。

正是董和、李严的上述表现,让刘备在促进蜀地士族与旧部合流中,打出了以董和、李严为主的牌,同时把彭羕、吕乂作为中坚力量,全面加强蜀地士族的归属感和服从感,并借助他们的力量完成对蜀地少数民族的归化、治理。

4、李严之死的"蜀地宿命"

对于蜀汉政权最终消亡的原因,历来都有很多解读。其中有一条是这样的:因为连年北伐,蜀汉缺乏休养生息,军力、财力严重损耗,诸葛亮健在时尚可勉强与国力强盛的曹魏掰手腕。诸葛亮一死,姜维仍不改变国策,自然迎来了灭亡……

换一句话说:"穷兵赎武"才是蜀汉消亡的根本原因。

但是,诸葛亮明知哪怕是死路,这条路也是必须要走的。这不仅是因为当初三顾茅庐、隆中对所制定的战略,更是蜀汉政权得以维系和存在的唯一理由。

刘备从起兵、发家到以"鸠占鹊巢"的方式入主成都,所仰仗的正是"兴复汉室、北定中原"的政权属性,要实现这个目标或者换句话说--要让世人认可蜀汉政权的合法性,就必须北伐。除此之外,如果只偏居蜀地,刘备必然要背负骂名、嘲弄。

因此在刘备死后,蜀汉政权仍把北伐当作所有军事行动的第一要务。

那么,对于北伐的认知,李严是怎么看待的呢?或者说,蜀地士族是怎么看待的呢?

李严的表现就可以说明了。

刘禅继位的第9年,诸葛亮兵出祁山,李严负责后勤。因为正逢雨季,粮草供应不上,已改名"李平"的李严传令撤军。没有粮草,这仗没法打,诸葛亮只好退兵。而李平假装吃惊地说:"军粮充足,为什么要撤军?"目的是解脱自己粮草供应不及时的责任,并甩锅诸葛亮,还上书刘禅称诸葛亮"假装撤兵,是要诱敌深入进行歼灭。"

李严显然高估了自己欺上瞒下的水平!而且以诸葛亮的智慧,他哪是背锅侠?

随着诸葛亮公布李平的手信,一切真相大白。李平认罪,诸葛亮上表弹劾,揭了李平的老底,其中的3句话非常致命:

1、李平的心思全在家庭,只想安身享福,不忧虑国家。

2、李平性情鄙陋,想趁我北伐逼迫我获得私利,我才推荐他儿子李丰主管江州。

3、原以为李平只是想谋点儿私利和虚名,现在居然拿国家大事开玩笑,实在是颠覆朝廷的举动。

最终的结果是李平被贬为平民,流放梓潼。3年后诸葛亮去世,李平深知自己永远无法被起用,郁闷而死。

现在有个疑问:以李严托孤大臣的忠诚,以及他的品性和见识,为什么会出现漏洞百出的欺上瞒下的举动?

诸葛亮指出了李严的问题严重性,但是并没有揭示根源。而且,诸葛亮一死,李严马上就判定继任者是永远不会起用自己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判断?

对于蜀地,历来被世人津津乐道的是--

1、"沃野千里,天府之国"。对此,后世衍生出来的俗话是:少不入川。这是因为成都平原气候适宜,物产丰富,遍布美食与美女,年轻人会不知不觉沉浸到悠闲缓慢的生活节奏中,消磨掉雄心与奋斗的精神。

2、"益州险塞"。对此,后世衍生出来的名言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因为入蜀不易,在军事上易守难攻,因此"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邦在这里折腾出一番事业,最终创立了大汉王朝。

假设:蜀汉政权依仗天府之国的物产,自给自足,同时依仗蜀道难,易守难攻的天然地理优势,是不是可以乐享歌舞升平、衣食无忧的美好生活?

蜀地士族也是这么想的!所以,李严漏洞百出的欺上瞒下举动,背后的根源就是想守住家业,哪怕被说成是偏居政权,也要保住政权,保住已经得到的……总之,守成是李严等蜀地士族的基本原则。

以诸葛亮为首的刘备旧部,和以李严为首的蜀地士族,在"要不要北伐、要不要偏居"这个原则问题上存在根本性冲突。

所以,诸葛亮一死,李严深知诸葛亮衣钵的继承者,只会沿着既定国策一路狂奔,只会永远抛弃他这个北伐否定派的首领,于是他最终悲愤而死……

当魏将邓艾偷袭阴平,攻克绵竹,诸葛瞻父子殉国后,原本尚可抵抗一下,等待姜维等勤王之师的到来,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成都早早地举起了白旗。刘禅为什么这么迫不及待的投降?

这是蜀地士族的最后抗争!

蜀地士族在蜀汉政权的末期,最知名的代表人物是谯周。他先后反对过诸葛亮的第6次、姜维的第5次和第8次北伐,并写出《仇国论》充分表述反对连年用兵,要休养生息的主张。

李严所代表的蜀地士族的利益和主张,最终在谯周力劝刘禅投降后得到了实现。

无论是"沃野千里,天府之国",还是"益州险塞",安心做偏居政权或许能够长久--在蜀地士族眼里,这就是蜀地天然具备的一种属性。

或者说,这就是蜀地给予的一个宿命。

李严之死正是这个宿命的结果。由此,我们也不得不再次发问:难道刘备在托孤时,已然预知诸葛亮为了"兴复汉室、北定中原",必然会全力北伐,连年不休,因此才把军事权交给李严,以此来中和、平衡既定的北伐国策,以保证蜀汉政权能更加长久生存?

也许,这才是刘备临死前,没把军事权交给诸葛亮,而是交给李严的良苦用心吧。

参考文献:《三国志》、《太平玉览》、《仇国论》、《资治通鉴》、《三国演义》,感兴趣者可以详细一读

关键词: 三国演义 欺上瞒下 天府之国

相关新闻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