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时讯:不是说古代抗旨不尊是大事吗?为何明代的圣旨可不听?

时间:2022-06-17 05:39:18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相关资料图)

宰相制自战国时期兴起,到明朝走向衰败,归根究底还是因为其决策权力过盛,明朝废除宰相制,改内阁参政议政,由一人决策变为多人协商,宰相专权的弊病被很好的根治了。内阁与明朝相伴而生的漫长岁月里,功大于过,且责任与使命不可推卸,历代的皇帝都对内阁大学士颇具信任,到了万历年间,皇帝甚至愿意为某些人走后门挑选员工,遭到官员的抗旨反对,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啊,内阁之所以称为智囊团,是因为所有的事宜都是众人商榷后的最终结果,不会出现一人之辞总揽全局的局面,这样也让文武百官放宽了心。万历十九年,也就是1591年,内阁内部诸多的"老干部"都上了岁数,到了辞官告老还乡的时候,其中便包括了申时行一众人等。在其回乡养老之前,申时行想要继续在朝中产生点影响力,便想硬塞两个人进内阁,好让自己这一派的势力不至于减弱。申时行退休后,阁员陆续达到了年龄,只得告别官场,安心的享受下半生的生活,故内阁内部仅剩王家屏一人,都说内阁大学士位同宰相,一人决议,不是与宰相等同了吗?所以皇帝赶忙宣告,召集两人进阁,以平衡内阁大学士的权力。

申时行好歹在官场中混了那么多年了,如若举荐人选,自当是举荐自己的亲信和交好之人,岂会让机会落入他人之手。这不,申时行与皇帝商量,最后还是说出了,赵志皋与张卫二人极好。在几番考量之下,皇帝决定了就选这两个人入阁了。看到这里,有些人不禁会发出疑问,为什么皇帝那么听申时行的话呢?其实倒也不是皇帝听话,只不过申时行在皇帝身边侍奉了那么多年,脾性与习惯早已摸得一清二楚,此次挑选的两个人极其擅长溜须拍马,正是皇帝所喜爱的哪一类型,皇帝自己讨得到好处,自然顺着瓜藤往下走了,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但这件事倒也难办,虽说提拔一两个人不是多大的事,但提拔位同宰相的内阁大学士还真的是件大事,当时要选人入阁,必须经过百官的同意,一百五十多位官员,保不准就有部分不愿意同意的人在其中,这两个人顺利进入内阁还真的不太容易。而且,这两个人能力不足,资历不够,极有可能过不了官员商讨的这一关。为了让自己日后议事顺畅,皇帝如同鬼迷了心窍一般,竟然想出了另一个法子,那便是施行特简。特简指的就是,不进行大臣商议,皇帝自行决定,并拟定诏书,再经由东阁与通政司的同意,便可直接宣布决议了。这样一比较,百官商议吏部通报结果与自己拟定诏书下旨,还是后面这种方式更加得心应手啊,皇帝立刻让王家屏去办此事,经过了晓之以情,通政司决定放行,诏书一出,引发了吏部的大风波。

官员上任前,都需到吏部进行登记,吏部负责注册的人一看,咦,这个吏部左侍郎和礼部右侍郎怎么平步青云,扶摇直上了?有蹊跷?怎么也没听说过延推结束了啊?发自内心的灵魂三问之后,吏部与其他部门的人不开心了,这不就是"空降兵"吗,拉关系走后门进内阁,没能力没本事,真是让老员工们窝了一肚子的火。按理来说,各部侍郎放到现在,顶多算个副部长,部长都没有参选资格呢,副部长倒走在前头了,这其中的私心,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所以,吏部尚书陆光祖不服气了,也是为了维护朝廷纲纪,他认为必须要走延推,让大臣一同推选,否则这几百年的老规矩为何要设立呢?又如何让大家服气呢?在有理有据的情况下,陆光祖一把驳回了皇帝的诏书,并很正常的惹怒了皇帝,换来了一顿板子的毒打。

在驳回诏书后,内阁大学士王家屏也认为此举不妥,也不愿再次为皇帝拟定文书,皇帝心想:"呦,反了你们了,抗旨不尊?还都喜欢跟我唱反调,玩个性吗?"申时行此时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及时出面制止,为皇帝分析了利弊。在此次风波平息过后,皇帝为大局着想,向陆光祖道歉,并阐述了选择两人的多重因素,在皇帝拉下脸皮来求和之际,陆光祖也不好再次不听圣旨了,只好为两人登记注册,赵志皋与张卫至此正式进入内阁。明代的圣旨可以不听,那是忠义之士为稳固朝纲所做的努力,抗旨事小,性命是大啊,如果不是爱国爱家,谁愿意到鬼门前走一遭呢?您说是吧!

关键词: 内阁大学士 自行决定

相关新闻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