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同样是北伐 为何诸葛亮备受肯定 姜维却饱受批评

时间:2022-04-27 10:55:11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228年春天,诸葛亮率领大军攻打祁山,拉开了北伐的序幕。到234年为止,诸葛亮在4年多时间里,亲自主持了5次规模不等的北伐。

238年-262年之间,诸葛亮的继承者、大将姜维,进行了11次北伐。

对于诸葛亮和姜维的北伐,人们评论不一。

对于诸葛亮的北伐,绝大多数人持肯定态度,"出身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更是抹上一层悲壮的色彩;对于姜维的北伐,大家却一边倒地持批评态度。

诸葛亮和姜维都是北伐,评价差别为何如此大?分析一下,大致有如下三点原因:

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战略家,他之所以要孜孜不倦地进行北伐,一方面固然是为了报答刘备对他的知遇之恩,完成"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遗愿;另一方面却是以攻为守,不断骚扰曹魏,使其疲于奔命,不能沉心静气搞发展,恢复经济,变得更加强大。

基于此,诸葛亮在主持北伐时,尽量将出征军队总数维持在数万,不像刘备在夷陵之战中那样倾巢而出。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哪怕最后失败了,甚至全军覆没,也不会对蜀汉政权产生致命的影响。

事实上,就是这几万人马,诸葛亮也极为珍惜。他在北伐时,有机会就打,没有机会马上撤退,决不恋战。所以,虽然5次北伐,诸葛亮败多胜少,却没有遭到什么损失,反而收获巨大。同时,通过常年小规模战事,有效地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

姜维在最初进行北伐时,由于费祎的限制,每次带兵不超过1万人。费祎死后,朝廷里就无人能够限制姜维了,他所率领的部队规模越来越大,几乎是以举国之力来北伐。

而且,姜维作战往往与曹魏硬碰硬。虽然11次北伐,姜维5胜4平2败,属于败少胜多,但"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做法,让诸葛亮通过实战训练出来的军队被消耗殆尽。道理很简单,曹魏军队伤亡数千上万人,影响不大;如果蜀汉伤亡这么多人,那可是伤筋动骨了。

223年,刘备病逝于永安(今重庆市奉节县)。诸葛亮奉命托孤,处理朝政。他所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派尚书令邓芝到孙吴去,修复关系。

在诸葛亮看来,蜀汉是无法与曹魏单打独斗的,一定要将孙吴联合起来,共同抵抗曹魏,才有一丝胜算。

诸葛亮在开展北伐时,非常注重与孙吴进行整体联动,共进共退。如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孙吴这边也与曹魏进行激战,孙吴大将陆逊在石亭之战中打败曹魏军队。234年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邀请孙吴联合征伐曹魏,孙权亲自率领10万大军出征。

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的北伐与孙吴的北伐相互响应、进退自如。

姜维进行北伐时,孙吴的老一辈文臣武将纷纷凋零,蜀汉与孙吴的国家联盟已经有名无实。姜维的北伐,往往陷入单独作战的泥潭。如此一来,曹魏就能集中精力来对付姜维。姜维的北伐一次比一次输得惨。

到262年,曹魏大将邓艾抓住姜维悬师远征、战线漫长、给养困难、难以持久的弱点,果断发起反击,重挫姜维,使得蜀汉军力严重衰减,再无能力发起新的北伐。

诸葛亮进行北伐时,曹魏政权取代汉室还没多久,他打着"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旗帜,很得人心,具有比较广泛的民意基础。因此,当他北伐北凉等地时,当地民众纷纷归附。

同时,诸葛亮通过北伐,稳定了边境汉中,让汉中的老百姓有归属感,促进了汉中的经济发展,自然众望所归,获得民众的支持。在朝廷里,诸葛亮为人处事公平公正,获得了上至皇帝,下至大臣的普遍支持。

因此,诸葛亮进行北伐,能够得到朝野的一致拥护。

姜维进行北伐时,曹魏已经完成了北方的统一,国家进入稳定状态。"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不再具有正当性。

连年不断的战争,让老百姓不堪其扰,老百姓不愿意为战争付出牺牲,北伐就失去了民意基础。岂止老百姓不满,就连蜀汉后主刘禅和一帮大臣,都对北伐产生了抵触心理。反对北伐的人越来越多,不光是乱臣黄皓之流,还包括忠心为国的诸葛瞻、廖化等。

我们可以断言,就算姜维的北伐不被邓艾中止,迟早也会从内部土崩瓦解。

【参考资料:《三国志》《晋书》等】

关键词: 倾巢而出 疲于奔命 曹魏政权

相关新闻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