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手握30万大军,曾劝扶苏抗命的蒙恬,为何在秦二世面前乖乖自尽?

时间:2022-04-26 10:40:28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所以说,为人处世,虽然看起来暗潮汹涌,但基本的准则并不难。"要做事,先做人",在学会做事之前,首先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立志当忠良。哪怕暂时混不出什么成绩来,也不能把品德底线给丢了。唯有如此,人生才能走得更远。

《资治通鉴·秦纪》中记载了发生在秦始皇三十七年的几件大事:

秦二世知道扶苏已死,便打算放了蒙恬。但赵高这时又进谗言,说蒙恬、蒙毅兄弟都是心腹大患,必须除之。

然而,刚刚抗命没多久的蒙恬,现在却没表现出任何形式的抵抗,他说:

蒙恬本人也是战功赫赫,他曾率30万人征讨匈奴,夺回了河套地区。之后,又将秦、赵、燕三国的长城连接起来,在北方构筑了一道坚强的防线。在蒙恬守边的十余年里,匈奴人不敢进犯。

蒙恬之弟蒙毅,也深受秦始皇信任,官至上卿。他曾经判处赵高死罪,后来赵高获得赦免。从此,赵高与蒙氏兄弟结怨。

也就是说:他宁愿死,也要坚守大义,不辜负祖先的教诲和秦始皇的大恩。

蒙恬对秦朝忠心耿耿,但却仍然含冤而死。那么,坚持一颗忠心,还有什么用吗?

对于这个问题,后人有不同的看法。

汉赋四大家之一的扬雄就说:

在扬雄眼里,蒙恬不辨是非黑白,助纣为虐,帮助秦始皇做了许多坏事,这样的忠心根本抵消不了他的罪行。

而《资治通鉴》的主编者司马光,则有不同的观点:

"始皇方毒天下而蒙恬为之使,恬不仁可知矣。然恬明于为人臣之义,虽无罪见诛,能守死不贰,斯亦足称也。"

对于蒙恬的行为,两位大咖给出了一正一反两种评价,这对我们有何启示呢?

在生活特别是职场中,一个人能力再强、智商再高,但是如果没有基本的道德操守,没有获得上级的认可,也是很难得到重用和提拔的。

蒙恬是将门之后,一家三代为秦国效力,战功卓著。但在扬雄和司马光看来,这都不值得一提,他们反而还认为蒙恬的功绩都是为恶。

这是因为,一个人干出了什么样的功绩,这可以根据人为制定的标准来衡量的。

但一个人的为人如何、道德水平怎么样,却是可以被人所公认的。

蒙恬至死也不忘秦始皇对他的大恩,他的忠诚,扬雄和司马光都是称道的,只不过程度不同罢了。

扬雄认为蒙恬的忠心抵不过他的恶;而司马光认为他起码是一个合格的忠臣,这就够了。

关键词: 资治通鉴 蒙氏兄弟 这个问题

相关新闻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