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社会福利,中国比西方要早几百到一千多年。看看宋朝的福利制度

时间:2022-04-26 05:33:53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许多人都认为福利制度的起源是17世纪初英国颁布的《伊丽莎白济贫法》(根据这一立法,凡年老及丧失劳动力的人,在家接受救济;贫穷儿童在指定的人家寄养,长到一定年龄时送去做学徒工;流浪者被关进监狱或送入教养院),却不知道比《伊丽莎白济贫法》更完备、更富人道主义精神的国家福利救济制度已出现于12世纪初的宋代中国。

宋朝是一个比较工商业发达的朝代,但有"三冗"、"岁币"等问题,拖垮了宋朝的财政,以至于后世对宋朝的评价为"积贫积弱"。

所谓"三冗",指的是:

1、冗官:中央政府中的利各级之间表面是虽然形成了一定的相互牵制,但是文官制度的行政效率非常的明显下降,高昂的官俸支出也造成国家的财政负担。

2、冗兵:国家的军队成为政府招降闹事叛乱民众的工具使用,一定程度是造成军纪涣散的,而且军队战斗力明显的下降,从而是导致北宋对辽国、西夏等对外军事无力管理,从而使败战求和了。

3、冗费:是增大了国家行政成本的。根源人力增加,人员的费用自然是也就增加了的。古代的唐代府兵制在宋代是不再实行的,已经是改为招募。国家大大扩充了兵源,这样也导致相应增加了成本的。

所谓"岁币",指的是北宋在澶渊之盟后,每年按照条约,无偿供给北方的辽国绢银合计三十万匹两,仁宗时增加到五十万匹两。

如此的"三冗"、"岁币"加上频发的自然灾害必定会导致大量百姓破产,因此形成大量的贫困户和流民。

大量的贫困户迫使宋朝一步步完善社会福利制度,王德毅所著的《宋代的养老与慈幼》中提及到了:"关于养老慈幼之政,自两汉以下再没有比宋代规模之更宏远,计划之更周密,设施之更详尽的了。"今天就基于史书人工拟出一个宋人,我们直接对话宋人,看看他从生至死,朝廷都安排了哪些福利。

先看看宋王朝平困者在婴儿时期有哪些社会福利。

问:请问一下,您小时候有什么社会福利吗?

宋人:嘿,你还别说,我小时候还真有社会福利。我们这个朝代,弃婴的现象特别多,要不是朝廷救济,我估计就没了。

问:那请问一下,您能具体讲讲小时候的社会福利吗?

宋人:这个社会福利叫"举子仓",因为百姓养不起孩子所以弃婴现象非常多,朝廷为了解决弃婴的问题,选择设立举子仓,如果父母养不起孩子,可以去朝廷领幼儿补贴,一个人四贯钱(ps:一贯钱=一千文)。

宋朝时期因为苛捐杂税、自然灾害等原因导致大量贫困家庭养不起孩子,因此盛行"不举子"之风,说好听点是不生孩子,说难听点就是杀婴。此等行为有悖人伦,官员、士大夫不断上书朝廷要重视婴儿的福利,最终宋朝制定了一系列的补贴婴儿政策,比如:"举子仓"、"义仓"。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记载:绍兴八年下诏"生男女不能养育者,每人支免役宽剩钱四千。"贫苦百姓可以领到举子仓发放的救助金,同样不止现金补贴,还有一定的免徭役补贴、粮食补贴。这一系列的补贴就是要让百姓养得起孩子,遏制"不举子"之风。

到南宋时,专门的儿童收养机构已遍布天下,有"散收养遗弃小儿钱米所"、"婴儿局"、"慈幼庄"、"慈幼局"、"及幼局"等,名称虽异,功能则差不多。按宋人吴自牧的描述,慈幼局是这么运作的:"官给钱典雇乳妇,养在局中,如陋巷贫穷之家,或男女幼而失母,或无力抚养,抛弃于街坊,官收归局养之,月给钱米绢布,使其饱暖,养育成人,听其自便生理,官无所拘。若民间之人,愿收养者听,官仍月给钱一贯,米三斗,以三年住支。"慈幼局的效果很好,椐元人的回忆,"宋京畿各郡门有慈幼局,……故遇岁侵,贫家子女多入慈幼局。是以道无抛弃之子女。"

再来看看宋王朝贫困者在少年时期有哪些社会福利。

问:请问一下,你少年的时候有什么社会福利吗?

宋人:少年时家穷,读不起书,多亏了朝廷的福利,不然我都不能上学。

问:那具体是什么福利?

宋人:我上学的时候朝廷有贫困生补助,报销书费和伙食费。考试之前有广文馆,免费给我们补习功课。进京赶考的时候朝廷还免费给我们提供交通工具,不用卖房凑盘缠。

宋朝对教育是非常重视的,因此设立了一系列的福利制度,比如:贡士庄、学田制、广文馆。学田制就是说学校有一定的学田,把学田出租之后收租金,然后补贴贫苦学生的学费和伙食费。贡士庄就是专门接纳好心人的社会福利机构,大人物回馈社会的时候会捐钱给贡士庄,然后贡士庄用来补贴学生。广文馆就是朝廷设立的学校,专门给学生补习功课,而且收费非常廉价。

宋朝全国各地基本上都有贡士庄,湖北鄂州的贡士庄一年收入6000多贯钱,资助了大量贫苦学子。

宋徽宗时期全国学田收入为3058872缗,用337944缗补贴167622个学生,这个规模是绝无仅有的。

广文馆更别说了,这是朝廷的义举,史书记载"学校之设遍天下,而海内文治彬彬矣"。这些都能证明宋朝有大量的教育福利补贴贫苦学生,如果没有这些机构,宋朝的文化绝不可能那么繁荣。

下面再来看看宋王朝贫困者在青年时期有哪些社会福利

问:请问一下,你青年时期有什么社会福利吗?

宋人:我没钱做生意,当官又没考上进士,所以只能种种地。朝廷为了补贴我们,大兴"常平仓",这也算社会福利吧。

问:常平仓是什么?

宋人:粮食丰收的时候谷物价格特别低,这个时候朝廷会提高收购价,补贴我们农民。灾年的时候朝廷会降低粮食售卖价,让我们买得起粮食。

宋朝虽然有"青苗法",但是延续时间并不长,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依赖"常平仓"补贴穷苦百姓。常平仓设立的初衷就是防止谷贱伤农,谷贵伤民,是用来保障农民收入和生存的重要制度。我们都知道宋朝商业繁华,但不是所有人都能经商的,大量百姓还是以农业为主。

地主的抗风险能力强,但是绝大多数百姓都不是地主,抗风险性非常弱。两宋灾难频发,百姓的生活非常苦,宋朝大兴"常平仓"虽然不能保障百姓都富裕,但确实能起到补贴百姓的作用。而且在灾年的时候斗米胜似金,朝廷高价收购粮食然后低价售卖百姓,这绝对是义举。

第四我们来看看宋王朝贫困者在中年时期的社会福利。

问:请问一下,你中年时期有没有社会福利。

宋人:我们也有中年危机,一场病、一次灾就能让我们破产,要不是政府救济,我们早就卖儿卖女了。

问:请问一下,政府救济主要是什么形式?

宋人:比如我去官方医馆拿药,人家就收成本钱,看病要便宜不少。而且我们破产之后,朝廷经常派人赈灾,让流浪的我们有个安身之处。

宋人如果有病,那么可以去朝廷设置的医馆拿药,其价格远远低于市场价,因为医馆设立的初衷就是以成本价售药。而且宋宁宗时期军民多有疫病,宋宁宗就下令"令和剂局取拨合用汤药分下三衙,并临安府各处就本处医人巡门表散。"免费发放药物,其目的就是让百姓也能免除疫病之苦。为了能让百姓看得起病,宋朝设立了安乐坊、养济院、翰林医馆院、太医局、和剂局、太平惠民局等等医疗机构,正常时平价销售药品,疫病盛行时收治贫苦病人,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医疗体系。

另外朝廷赈灾的举措实在是太多了,几乎每一次自然灾害过后朝廷都会大力赈灾,收纳贫苦百姓,主要措施为:福田院、广惠仓。这些都是朝廷设立的收纳场所,冬季或者灾年时负责收纳贫民百姓和乞丐,而且朝廷还提供食物"给米一升,幼者半之,每三日一给"。

第五,宋王朝贫困者在老年时期有哪些社会福利。

问:请问一下,你老年时期有什么社会福利吗?

宋人:我老了,干不动了,成了没价值的人。搁以前,都是要抛弃老人的。但是我们不一样,朝廷给我们制定了养老制度,这才没有被抛弃。

宋代"老"的福利,包括收养贫困老人的福利机构有,综合性机构与专门的养老福利机构,"安老坊"、"安怀坊"、"安济院"都是收养"老而无归"者的养老院,"福田院"、"居养院"、"养济院"等综合性福利机构也收养孤寡老人、流浪乞丐、残疾人士、贫困人口等。按宋人的界定,60岁以上为老人,可享有进入福利机构养老的权利,国家给他们的养济标准一般为每人每日一升米,10文钱。对80岁以上的居养老人,政府还有额外补助,另给大米及柴钱,90岁以上老人每日有酱菜钱20文,夏天给布衣,冬季给棉衣。

宋哲宗开始颁布了"居养法",下诏:" 诏寡孤独贫乏不能自存者,以官屋居之,月给米豆,疾病者仍给医药"。对于那些残疾、孤寡老人、贫穷老人,朝廷一路养之,有朝廷修建的居住场所,而且每月都会提供食物,有病的人也会提供药物。

古代抛弃老人的记载太多了,瓦罐坟绝对不是传说,而是有事实依据的。宋朝时期同样有抛弃老人的,尤其是贫苦家庭。这种行为有悖人伦,朝廷是严加禁止的。但是贫苦百姓太多了,根本禁止不了。最终朝廷定下了"居养法",由朝廷来赡养老人。

死了之后的社会福利

问:那你们生活不错啊,到老都有福利?

宋人:不止啊,我们就算死了也有福利。

问:死了还能补助什么?

宋人:坟地啊,不然你葬在哪里?

江郎:朝廷还专门给你们搞了公共墓地?

宋人:当然了,朝廷设置了"漏泽园",就是收殓贫苦死人的。

宋朝有一个制度,那就是"漏泽园",这一制度规定地方官员需要把无人收殓的尸体安葬在漏泽园。宋仁宗曾经"诏开封府市地于四郊,给钱瘗(yi)民之不能葬者",直到宋真宗时期朝廷就建立起一套成规模的公墓体系,专门收殓那些无人安葬的尸体,并且雇寺庙僧人来扫墓,保障墓地不会成为荒郊野岭。

综上所述宋朝的福利制度还是比较健全的,婴儿养育、教育支出、养老支出、丧葬安置都有妥善的安排。长期以来宋朝尚儒饱受诟病,但是不得不说儒家这帮人还是有好处的,在他们的喋喋不休下宋朝皇帝一步步完善社会福利制度。

根据《宋会要辑稿?食货》的记载:"崇宁初,蔡京当国,置居养院、安济坊,给常平米,厚至数倍。……三年,又置漏泽园,置籍,瘗人并深三尺,毋令暴露,监司巡历检察。安济坊亦募僧主之,三年医愈千人,赐紫衣,祠部牒各一道;医者人给手历,以书所治痊失,岁终考其数为殿最(考核指标)。诸城、寨、镇、市户及千以上有知监者,依各县增置居养院、安济坊、漏泽园。道路遇寒僵仆之人,及无衣乞者,许送近便居养院,给钱米救济。孤贫小儿可教者,令入小学听读,其衣襕于常平头子钱内给造,仍免入斋之用。遗弃小儿,雇人乳养,仍听宫观、寺院养为"童行"(未领度牒的少年出家人)。"

根据这一记载,我们可以知道,北宋崇宁年间的福利救济机构包括三个系统:福利收养系统(居养院)、福利医疗系统(安济坊)、福利性公墓(漏泽园)。这些福利机构并非始创于崇宁年间,不过却是崇宁初年蔡京执政之后才在全国铺开的,按照蔡京的执政规划,各州县及规模略大的城寨市镇,均必须设立居养院、安济坊、漏泽园。

宋王朝这三个福利系统,实际上已覆盖了"生老病死"诸层面,大体实现了"从摇篮到坟墓"的救济。当然,宋代福利制度的人口覆盖面只限于"鳏寡孤独贫乏不能自存"的贫困群体,并非不分贫富、全民共享的国民福利。这一点需要提请注意。

此外,宋王朝还有"病"的福利。宋代收养、治疗孤苦贫困病人的专门机构主要是"安济坊"。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福利医院由苏轼创立。北宋元祐年间,"苏文忠公知杭州,以私帑金五十两助官缗,于城中置病坊一所,名"安乐",以僧主之,三年医愈千人。"其后,病坊更名为"安济坊"。崇宁元年(1102),朝廷诏令全国各路遍置安济坊;大观四年(1110),又颁行"安济法":凡户数达到千户以上的城寨,均要设立安济坊,凡境内有病卧无依之人,均可送入安济坊收治。安济坊"宜以病人轻重而异室处之,以防渐染。又作厨舍,以为汤药饮食人宿舍。"即实行病人隔离制,并提供汤药、伙食。

此外,天下州县又广设施药局、惠民局,类似于官营的平价大药店,通常以低于市场价的价钱出售药品,或免费向贫病之人施药,如建康府的惠民药局,"四铺发药,应济军民,收本钱不取息";临安府的施药局,"来者诊视,详其病源,给药医治","民以病状投局,则畀之药,必奏更生之效";又有和剂药局,以市场价的三分之二出售成药,"其药价比之时直损三之一,每岁糜户部缗钱数十万,朝廷举以偿之,祖宗初制,可谓仁矣"。

"从摇篮到坟墓",宋朝的贫困人口生都有各种社会福利,这比西方的社会福利制度要早几百到一千多年。。

关键词: 社会福利 福利制度 自然灾害

相关新闻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