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别说明朝亡在那个帝王手中,在某个程度上说,罪魁祸首就是朱元璋

时间:2022-04-24 07:56:40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朱元璋以武立国,导致了建国之初的武将权势滔天,为了保障皇权的顺利交接,朱元璋不惜狡兔死、走狗烹。在处死了一批武将之后,又实施了一系列对文臣有利的措施,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就是,

免除了穷苦读书人的赋税和徭役

。然而正是这项看似是仁政的举措,不但打破了朝堂之上的势力平衡,使得文臣势力逐渐占据了上风,甚至威胁到了皇权,这也为太监当政拉开了序幕。

洪武三十年(1397年),一场由读书人所发起的"社会运动"在大明迅速地蔓延开来,这就是明初著名的"南北榜"事件。起因是在这一年的科举中,上榜的全是南方学子,从而引起了北方学子的不满,最后以南北分卷考试而结束。表面上这只是南北双方学子,对于教育资源及录取名额的一个诉求,但背后却隐藏着文人势力对新的大明王朝的一次试探。朱元璋的妥协,原本只是对这单一事件的妥协,然而在某些读书人的引导下,变成了对整个读书人世界的妥协。

朱元璋时期的太子朱标以及太孙朱允炆,他父子俩都对文人集团释放出了强大的善意,然而这对苦命父子换来的只是名义上的支持。朱棣靖难之役后,那些所谓的文臣有几个是坚持建文帝正统的,他们口中的君臣父子,在方孝孺被灭十族之后,迅速地转变立场。在绝对的权威面前,明朝文人的骨气似乎突然地消失了,而他们所在朱元璋时期所谓的东西,在那一刻似乎突然就变得无足轻重了,君臣父子在个人荣辱面前似乎真的不值一提。

其实朱棣在位的时候,对文臣的把控已经有些失控了,朱棣时期的武将功勋已经逐渐地向文臣势力靠拢,最主要的代表就是徐国公的后代。徐达早年跟随朱元璋,是大明的最重要的将领,他的闺女甚至是朱棣的皇后,然而这么显赫的外戚势力,最终还是投靠与文臣势力。这之后才有了郑成功的七下西洋,然而这么伟大的壮举,在当时文人的嘴里就变成了靡费国帑,是皇帝的好大喜功。此时明朝的""公知们""开始露头了。

他们一方面四处宣扬海洋无用论,一方面宣扬郑和下西洋是为了满足皇帝的私欲,最终使得明王朝下了禁海的行政命令。虽然朝廷官方的海运禁止了,但是那些士绅的走私却日渐猖狂,这个黑锅最终只能有朱元璋来背了。因为朱元璋小看了读书人的能量了,他原本说的是穷苦读书人可以免除赋税及徭役,在有心的读书人的解读下,变成了读书人免除赋税和徭役。

自此之后,大明王朝与外界的沟通就断绝了,但是这也只是官方意义上的断绝,其根本原因是文人势力背后的士绅势力所主导的。郑和七下西洋所获得的财货无数,然而朝廷禁止郑和再下西洋的原因却仅仅是"与民争利"四个字。当我们穿过历史的层层迷雾,不难发现整个大明走私的最大受益者就是士绅阶层,这个"与民争利"中的"民"只不过是当时的士绅。

从读书到科举,整个时间的跨度长达数十年,这就导致了地方上的众多士绅对读书人的追捧,而这个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其实与太祖朱元璋那个看低优待读书人的政策有关。朱棣朝的时候,已经发展到秀才可以见官不拜,他名下的土地财产可以不交税、名下仆从可以不服徭役。一个明明只是针对穷苦读书人的政策,在文臣势力的解读下就变成了整个天下读书人的一个特权。

之后整个明朝的读书人的目标就变了,不再是学好文武艺、活于帝王家,而是为了钱锺粟、黄金屋、颜如玉而读书。进而导致了整个明王朝的读书人的心思的一个转变,不再是简简单单的货与帝王家,而是仅仅为了考上秀才,可以免除赋税和徭役。朱元璋最开始制定的仅限于穷苦读书人的条件,就被读书人刻意地解释成了整个天下读书人的特权。

这就导致了任何考取秀才的读书人,都拥有免税免徭役的特权,进而导致普通民众非自愿的将自己的土地无偿的献给秀才公。朱元璋时期所定的赋税,在这个时候平摊到普通民众身上已经负担不起了,因为勋戚、贵族所该缴纳的赋税已经平摊到普通民众身上了,他们全年的收获也不足以缴纳赋税,为了躲避赋税,只能将土地交给这些秀才公,心甘情愿的成为他们的家奴。

然而日益严重的土地兼并之风,最终导致了李自成起义,这也是封建王朝不可避免的兴衰往事,其实每个朝代都有避免这个危机的手段,也都有这样的能臣,但是他们都能无一例外的错过了。土地兼并自古以来都是封建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直到现在我们彻底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PS:本次作品无任何参考某大神音频之内容,纯属个人猜想!

关键词: 根本原因 土地兼并 封建王朝

相关新闻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