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张良能善终,是因为他懂得急流勇退刘邦可没这么天真

时间:2022-04-24 07:34:18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文/蓝梦岛主

原创文章,已开启全网维权,抄袭必究!

兔死狗烹,鸟尽弓藏,这似乎是亘古不变的历史规律,历朝历代的开国功臣大多逃不掉如此命运。但是也有例外,比如有着"千古谋圣"之称的张良。

西汉建立后,刘邦开始大杀功臣,"汉初三大将"韩信、彭越、英布全部惨死,"八大异姓王"只有一人善终,就连"开国第一功臣"萧何也屡遭猜忌,最终通过自黑方式才勉强逃过一劫……唯有张良做到了功高盖主而君不疑,自始至终深受刘邦信赖。

那么,张良到底为什么能够在汉初的血雨腥风中独善其身呢?真实原因,你真的看懂了吗?

原因一:

后人总结张良善终的原因,大多将其归功于他懂得急流勇退、明哲保身。但是笔者认为,用"明哲保身"这个词形容张良是不准确的,因为他急流勇退并非为了自保,而是真正的

"谋国不谋私"。

张良出身于先秦时期的韩国贵族,五代先祖都是韩国国相,后来六国被秦所灭,张良背负国仇家恨,这才踏上了反秦之路。也就是说,张良与出身草根的韩信、萧何等人不同,他追随刘邦的初衷,并非扬名立万、封侯拜相,而只是雪耻报仇。所以当秦朝覆灭,天下安定,张良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功成身退,跟随赤松子云游四海去了,从此摒弃人间万物,专心修道养精。

原因二:

另外,张良让刘邦清楚地看到,他是真的不居功、不贪权、不爱财。这一点可以通过张良拒封的例子加以佐证。

刘邦对开国功臣的封赏是分三六九等的,其中食邑最多的是曹参,共一万零六百三十户,其次是萧何,共八千户(后来提升为万户侯),至于陈平、夏侯婴等人,则是五千户,而且所有人都是指定封地。

但对于张良,刘邦却令其自择齐国三万户为食邑。这是什么概念呢?首先从数量上看,三万户相当于曹参、萧何、陈平、夏侯婴的总和,其次从位置上看,齐国是西汉初年全国最富饶的土地,齐国三万户的含金量不亚于其他地方的四万户甚至五万户。

得到刘邦如此厚封,张良却不为所动,他坚辞不受,最后只勉强接受了一万户食邑,同时请求改封留地,这就是张良被称为"留侯"的缘由。这个留地就是今天的江苏沛县,在当时远不及齐地富庶,张良选此为封邑,表面原因是这里是他与刘邦相遇的地方,真实原因则是这里地处江南,远离纷争。

如此无欲无求的张良,刘邦自然多了几分信任和喜爱,这也是他能善终的因素之一。

以上两点原因总结起来就是:张良没有谋反之心。但笔者要着重强调的是,刘邦之所以对张良放心,与其说是相信他没有谋反之心,不如说是断定他没有谋反实力。

司马迁的《史记·汉高祖本纪》记载,刘邦在评价张良、萧何、韩信时如是说:

"夫运筹于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在至高无上的权力面前,帝王才不会跟你赌真心,他们只会在平衡利弊后做出利益最大、风险系数最小的选择。总的来说,萧何善终是因为智慧高、价值大,而张良善终是因为境界高、实力弱。

参考资料:《史记·留侯列传》、《史记·汉高祖本纪》

文中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关键词: 急流勇退 开国功臣 明哲保身

相关新闻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