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积贫积弱的宋代社会:“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却并不存在

时间:2022-04-22 09:40:52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引言

中国社会发展至今日,社会保障逐渐完善,贫富差距也在渐渐缩小,我们不禁为自己生活在21世纪的中国感到庆幸。那么在几百年前的中国生活着的人们是否也感到幸运呢?任何时代都存在贫富差距,旱的旱死,涝的涝死。几百年前的宋代又是如何对待穷人的呢?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较为发达的唐宋时期是否真的像诗中描写的那样不近人情,不管穷人的死活呢?其实也不尽然。至少在文化高度繁荣的宋代,政府对于穷人还是给与了一系列保障措施的。古代灾荒和瘟疫时有发生,到了宋代,这种情况不仅没有得到缓解,反而因为战乱导致百姓更加民不聊生。宋代政府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维护社会秩序,不得不采取措施,建立相对完善的社会保障措施。

积贫积弱的宋代社会

一、经济的发展、政府的软弱以及理学的发展促进了宋代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

经济的支持是宋代社会保障的基础。宋代给人的印象一直是积贫积弱的,但从经济实力来说,宋代的经济水平还是超过了唐代前期的水平。从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我们就可以看到,宋代人口基数非常庞大,商品经济繁荣。要想养活如此数量庞大的宋人,无论是土地面积和粮食产量,都会随着人口的增加而增加,宋代的农业发展水平是非常高的,小农经济下农业的发展与经济水平是直接挂钩的。

除了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同样证明了宋代有足够的实力建立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宋代纺织业发达,纺织原料增多,制作工序繁杂。五大名窑的出现,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宋代可以说在手工业方面硕果累累。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宋代经济的繁荣。

宋代城市社会救助变成普遍

内忧外患的局面迫使宋代政府建立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宋代建国时,就没有建立大一统帝国。但是宋代皇帝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想法,在土地政策上对土地兼并现象放任不管,直接导致大量中小农民失去土地,被迫流亡。这样一来城乡差距拉大,社会矛盾突出,再加上灾荒、瘟疫时有发生,以及战乱,宋代社会迫切需要政府做出一系列措施来缓解这种情况。但是宋代又是一个重文轻武的朝代,自然不能像秦朝那样暴力处理,只能采取安抚措施,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对于处于社会下层,生活中水深火热之中的百姓进行救助。

受到理学思想的影响。宋代是理学发展的重要时期。 而理学对社会保障体系的确立产生了深刻影响。宋代实行儒释道三教并行的政策。无论是儒家倡导的仁政思想,还是道家的无为和弃恶从善思想或是佛家的普度众生思想,都为宋代建立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提供了思想基础。

宋明理学

当然除了上述这些,自然灾害、瘟疫、战乱同样推动了宋代社会保障机制的建立。

二、宋代设置了仓储机构、贫病孤老救助机构、助葬机构等多项救助机构

弃婴问题不仅出现在现代社会,在古代同样会发生,甚至有过之无不及。在宋代生而不养的现象随处可见,很多地方都存在严重的"杀婴"、"弃婴"行为,这种现象存在的主要原因就是贫困。许多穷苦人家生完孩子就将孩子丢弃在田野或寺庙门口,让孩子自生自灭。

还有一个原因便是沉重的赋税徭役逼迫人们不得不对刚出生的婴孩生而不养。总之,饥荒、赋税和徭役、以及重男轻女的思想,其中任何一个都有可能成为宋人抛弃婴孩的理由。不过无论是那种理由,其根本都是来源于贫困。

绍兴七年十二月,礼部尚书刘大中曾言道:

浙东之民有不举者......臣尝承乏外郡,每见百姓诉丁盐紬绢最为疾苦,盖为其子成丁,则出紬绢,终其身不可免,愚民宁杀子不欲输紬绢,又资财嫁遣力所不及,故生女者例不举,诚由赋役繁重,人不聊生所致也。

从上面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宋代有些穷苦人家宁愿抛弃孩子也不愿承担赋税和徭役。对于这种抛弃孩童的行为,宋代政府是明令禁止的,但并没有取得什么效果。毕竟没有什么优惠政策,贫民仍旧生养不起。宋代弃婴只是宋代贫民穷困潦倒生活的一个缩影。宋代的穷苦人家生活困难远不止这一例子。

不过宋代政府还是采取了一些措施的,比如资助贫民进行生养,或者政府建造收养所来安置这些弃婴。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措施也大多只是南宋政府实施的,北宋政府实施的较少。除了针对弃婴的政策,宋代政府还建立了其他的社会保障机制。这些政策的实施和宋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是离不开的。

这里特别提到的是举子仓,宋代生子不举的现象非常普遍,举子仓来源于常平仓和户绝田产。举子仓帮助的对象是穷人,城乡均有设置。由常平司和地方官共同合作管理,偶尔也聘请乡里德高望重、声望高品性好的人来管理。救济标准并不固定,生子人家,给一旦米,或者一旦三斗,或者一旦七斗米。

宋代幼儿救助

所谓的备荒保障即预备灾荒预防措施。中国古代灾荒时有发生,一部分是因为自然灾害,干旱或者洪涝灾害都会让农民颗粒无收。另一部分则是因为战乱,导致良田被毁,百姓流离失所。所以积极地备荒预防措施就显得异常重要。宋代的备荒预防措施就是仓储。宋代的仓储机构非常之多,这也是因为宋代官僚体系庞大导致的。这些仓储机构中比较重要常见的有常平仓、广惠仓、义仓、丰储仓、社仓、惠民仓等,也有一些不太常见的仓储机构,比如平济仓、广济仓等。

首先要提到的就是福田院,宋代的福田院与现在的福利院不同。福田院是专门为鳏寡孤独,以及老弱病残者设置的。福田院从唐代的悲田养病坊而来,设立于北宋初年,只在开封府设立东西两所。地方上并没有,而且规模小,收容人数有限。到了英宗治平元年,又增加了南北两所,修建了50间房屋,规模扩大,能够收容将近1200人。福田院的经费来自于官府拨款,如内藏库。根据《宋史》记载:

岁出内藏钱五百万给其费,后易以泗州施利钱,增为八百万。

日常管理者是寺庙的僧侣。同时政府定期下派官员进行监督。福田院只收容两种人,一种是长期居住老孤病穷者,另外一种就是只在寒冬腊月短期入住的乞丐。

福田院设立之初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发展到后面因为奉行过当,出现浪费奢侈的局面,官府只好下令整顿。到了哲宗元年,有些已经改名叫居养院,只有京师的仍然叫福田院,并一直设立至北宋末年。福田院是北宋时期最早的社会保障机构,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穷人的利益,缓解了社会矛盾。

由福田院发展而来的居养院,居养院最开始只手收养"留守"老人以及一些儿女双亡之人。后来收养条件放宽,也收养乞丐和孩童,居养院的管理者比福田院多,不仅有僧侣,也有官卒、童行等。崇宁五年,居养院的数量大大增加,政府规定不仅大城市能够设立,人数众多的州县也可设置。到了南宋之后,连年战乱,官府财政困难,救济水平和规模都受到影响,居养院逐渐被养济院替代。

养济院是兼具居住和治病的综合性机构,多是设置在临安、建康等一些大城市,救助者大多为乞丐,乞丐不仅影响社会安定,还影响市容,所以南宋 官府设置了养济院。救助标准是一日米一升,十文钱,孩童减半。养济院的管理者除了僧人、童行还增加了医官,毕竟要替穷人看病,大夫是不可缺少的。

除了福田院、居养院和安济院,宋代还设立了其他社会救助机构,比如安养院、广惠院等,只不过这些大都是地方官设置的。

值得一提的是宋代还特别设立了助葬机构,漏泽园。所谓助葬机构就是针对一些死后曝尸荒野或者家属无钱安葬的死者,按照殡葬标准将其尸体进行掩埋。漏泽园的经费来源较广,开支包括死者的棺材钱,埋葬的土地费和僧人的工钱。

宋代漏泽园

漏泽园在当时宋代战乱四起,灾荒频发、民不聊生的社会下设置,是宋代社会的进步,不仅能够缓解社会矛盾,让死者入土为安,同时避免了由于尸体长期暴露在地表上而引发瘟疫等疾病。

当然,宋代的社会保障体系并不仅仅只是这些。除了仓储机构和社会救助机构,还有设置了一些医疗救助机构,像中央设立翰林医官院,城市设置的和济局、太平惠民局、施药局,地方设置的安乐坊和安乐庐等等。还有慈幼机构,婴儿局和慈幼庄、慈幼局。

三、民间救助力量同样不可小觑,文人士大夫、僧侣、富商和妇女成为民间救助的主要力量

宋代社会发展到后期,从皇帝开始到大臣,已经不顾朝纲,纵情享乐。其实宋代整个朝代都是内忧外患的朝代。官员腐败、党同伐异的现象层出不穷,不过一些有志之士还是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救国。所以一些文人士大夫也发起了一些救助行动。

慈幼

宋代商品经济发展迅速,一些发达起来的富商也自发组织慈善活动和社会救助。寺庙的僧侣受佛家思想影响,又接受民间香火的捐赠和朝廷的赏赐,囤积了一些财产进行社会救助,可以说僧侣是民间发起救助的主要力量。当然佛家的慈悲为怀的思想影响的不仅是僧侣,还有宋代的妇女,妇女的力量同样不可小觑。宋代妇女社会地位有所提高,很多在家中都掌握着财政大权,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和政府的诱导,也积极加入进社会救助的行列。

宋代社会保障制度

无论是文人士大夫还是富商,以及宗教力量和妇女的力量都弥补了官方社会救助体系的不足,完善了宋代的社会救助保障体系。也进一步促进了宋代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结语

宋代的社会保障体系虽然没有现在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但在经济落后的古代社会,宋代能做到这样已经算是几千年封建朝代中的佼佼者了。当然这不仅得益于宋代统治者,也是宋代社会发展的结果。

宋代社会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都发展至一个空前的高度,但是整个社会依旧是积贫积弱的,内忧外患让整个国家在风雨中飘摇。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稳定了社会秩序,缓解了社会矛盾,促进了社会安定,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宋王朝的统治,加快了经济发展,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太平广记》

《册府元龟》

《全宋书》

关键词: 社会保障 积贫积弱

相关新闻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