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蛮王轲比能:唯一能帮蜀国北伐成功的关键人物,可惜诸葛亮不会用

时间:2022-04-20 05:50:33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抛掷南阳为主忧,北征东讨尽良筹。"这是唐朝诗人罗隐赞美诸葛亮的两句诗,生动传神地写出了诸葛亮在蜀国发展历程中做出的巨大贡献。诸葛亮一生以复兴汉室为目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遗憾的是他至死也未能完成北伐中原的夙愿。

诸葛亮北伐曹魏最终以 失败告终,有着多方面因素。一是因为他本人军事才能有限,"理民之干,优于将略",承担击灭魏国这样的纯军事任务,对他来说难度太高,心有余而力不足。

二是因为蜀国和魏国的综合国力相差悬殊,蜀国仅仅占据一州之地,总人口不足百万,总兵力十万出头。魏国据有九州之地,总人口将近5百万人,总兵力极盛时期将近50万,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相差悬殊,蜀国想击灭魏国,不啻于蛇吞象。

但话又说回来,历史上以弱胜强、以小打大的经典战例,实在数不胜数,因此蜀国击灭魏国,并非毫无可能。蜀国仅靠自身之力想实现北伐曹魏恢复中原的宏伟目标,确实力有不逮,必须借助外援,寻找到战略伙伴。

吴国孙权虽然是蜀汉的名义上的盟友,但实际情况证明,吴蜀联盟是极不可靠的。蜀国和吴国之间,多次因为荆州归属问题发生军事冲突,吴国更是出兵偷袭荆州,杀死蜀国头号名将关羽,并在夷陵之战中重创刘备,可以说,吴国对蜀国造成的威胁和伤害,远比魏国要大得多。因此与吴国合作,可谓是典型的"与虎谋皮",未受其利,先受其害。

不过,蜀国还有一个潜在的最佳战略合作伙伴--鲜卑首领蛮王轲比能。对蜀国而言,轲比能是唯一能帮助蜀国北伐成功的关键人物。

之所以这么说,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因为轲比能的鲜卑部族拥有强劲的军事实力。汉末三国时期,中原陷入长达数十年的动荡战乱,北方塞外的游牧部族获得了极佳的发展空间和时间。

鲜卑人首领轲比能,抓住这个时机,统一鲜卑各部,迅速崛起。《三国志》记载,轲比能原先是鲜卑某部落的一个首领,"以勇健,断法平端,不贪财物,众推以为大人",因为作战勇猛,处事公允,被各部落推戴为鲜卑首领。

轲比能有着雄心壮志,"复制与群狄,尽收匈奴故地,自云中、五原以东抵辽水,皆为鲜卑庭。"自汉朝中期匈奴衰落以来,北疆塞外的游牧区域一直属于无主之地。轲比能乘机雄起,占领了全部的匈奴旧地,成为实力强大的游牧首领。

轲比能建立起实力强大的骑兵,"比能众遂强盛,控弦十余万骑",拥有十几万精锐骑兵,屡次南下侵入中原,成为魏国北方的强大威胁。

第二点,轲比能和蜀国一样,都以魏国为敌手,且势力范围与蜀国并不接壤,不存在类似吴蜀两国之间的领土争端。轲比能素有南下牧马中原的志向,"数犯塞寇边,幽、并苦之",一度深入到魏国的幽州、并州一带。

如果蜀国能与轲比能结成同盟,共同出兵,对魏国进行南北夹击,以轲比能军事实力之强,魏国势必抽调重兵予以堵截,蜀国北伐时面临的军事压力就会大为减缓,则蜀国北伐的整个局面就会焕然一新。

公元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时,忽然开了窍,想到了这一招。《三国志》记载,诸葛亮曾给轲比能写了一封信,邀约他出兵南下进攻魏国。但遗憾的是,这次机会却最终被诸葛亮浪费掉了。

从轲比能的反应来看,他对诸葛亮的建议,态度并不积极,他只是出兵到魏国边境来了一圈武装游行,然后就打道回府。原因很简单:诸葛亮并未在信中摆出足够优厚的条件。

如果诸葛亮能像五代十国时期的额石敬瑭向契丹借兵那样,或者像宋朝金国订立"海上之盟"那样,向轲比能商定好丰厚的报酬条件,比如击灭魏国后,把魏国的一部分疆土割让给轲比能等等,如此一来,轲比能的参战积极性势必大为提高。有了轲比能十余万精锐骑兵的全力助攻,蜀国北伐的正面军事压力就会大为减轻,一举击灭魏国,并非不可能之事。

遗憾的是,诸葛亮没有意识到轲比能的重要性,但魏国却意识到了。公元235年,魏国派遣刺客韩龙,刺杀轲比能,鲜卑部从此衰落。蜀国从此失去了这个强援。

参考资料:《三国志》

关键词: 军事实力 精锐骑兵

相关新闻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