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官渡战败后的影响,一战并未分胜负,为什么袁绍还被曹操吞并?

时间:2022-04-19 15:40:41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从演义的角度去看袁绍和曹操之间的关系,很容易想当然地将官渡之战划分为双方的分界点。但是官渡之战的结果并没有形成逆转之势,也没有成为袁绍失败的决定性因素。那么是在什么情况下,袁绍势力从北方霸主逐渐分散,最后更是被曹操所吞并呢?这还是要从官渡之战开始说起,先来看看官渡之战的转折点,火烧乌巢。

在演义小说当中对这一段的刻画很生动,夜半十分许攸投奔曹营,曹操则是赤脚相迎,着实是上演了一把君恩臣义的画面。随后许攸开始发起灵魂拷问,探知曹操的粮草问题。一开始曹操还不愿意说,后来被逼得没办法了,只能告诉许攸实情。此时许攸就告诉了曹操袁绍粮草的所在地,这便有了后来的火烧乌巢。

其实关于许攸这个人物我是很不理解的,官渡之战不算是全胜,只是破坏了袁绍的粮草,无法继续产生对峙形势,所以许攸的功劳不算是顶天之功。而且许攸出卖军情,曹操对待这种两面三刀的人,会是持有什么态度?而且想不明白的问题是,许攸叛逃曹操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会在最为关键的时候转向曹操,这之前怎么就没想过叛变呢?难道是曹操早已经安排好的卧底?

袁绍的内部问题

其实这还是要从袁绍的内部问题开始说起,关于许攸的叛逃有几种说法,其中偏向正面形象的是许攸曾提出建议,让袁绍去偷袭曹操的都城许昌,但是袁绍很讲正义感,要从正面击败曹操,于是不听。正是这么一出记载,非但没让袁绍有正义感的加分,反而是成了刚愎自用。但这显然是无稽之谈,如果袁绍讲正义,就不会割据成军阀,就不会想要立刘虞为帝,自己当幕后操盘手了。

而且袁绍的确是有过偷袭许昌行为的,还不只是一次,第一次是遥控刘备从曹操的地盘绕后前往汝南,然后组织兵力攻打许昌。第二次则是派韩荀绕过官渡战场,从正面攻打许昌。然而现实情况是曹操派曹仁先是击败了汝南的刘备,随后回军的路上顺手又把韩荀给打败了。可见袁绍从没反对偷袭许昌的建议,不但是实践了,还得到了许昌难以偷袭的结论。

所以许攸的叛逃和袁绍的刚愎自用没有关系,而是和内斗有关。《后汉书》很直接地说出了原因:"会攸家犯法,审配收系之,攸不得志,遂奔曹操。"许攸的家人犯法,审配借着机会故意打压许攸,抄了许攸的家。这时候许攸心想自己一心服务主公,还得了这么一个结局,才离开了袁绍。但是只看这一件事,还是太早了,袁绍内部的斗争可不止是一次。

在官渡开战之前,袁绍手下的谋士就已经开始了内讧。沮授为袁绍提出三年疲曹的策略时,郭图针锋相对。随后郭图更是乘机进谗言,将沮授原本一个人的监军职责,分成了三个部分。《献帝传》的记载是"乃分监军为三都督,使授及郭图、淳于琼各典一军,遂合而南。";但是这还不是孤证,在火烧乌巢的时候,袁绍还有着扳回一局的机会,面临选择的就是救援乌巢还是围魏救赵攻打曹操本营。这时候郭图建议攻打曹操本营,张郃建议救援乌巢,最后张郃攻打本营失败,无奈投降。

地方之争

所以在袁绍的内部情况很复杂,从表面上看同属一个阵营的谋士,却有着不同的区域划分。其中许攸、逢纪等人是南阳士人;郭图是颍川人。而后则是审配、沮授、张郃、乃至田丰,都是袁绍的老班底,而且也是河北的士族豪强。所以这也就形成了两个对立的派系。而看看双方的角逐,许攸被审配给逼走了,郭图又逼走了沮授、张郃,害死了田丰,这对立和迫害已经是跃然纸上。所以将袁绍官渡的失败算在人和问题上,并不为过。

而等到官渡结束之后,天不予人,袁绍很快就去世了。这时候袁绍的家底陷入了两个儿子的纷争之中,这时候袁绍的班底开始站边,袁绍比较偏向的是袁尚,于是袁尚在袁绍死后继承了袁绍的位置。但作为兄弟的袁谭不服气,暗中和袁尚斗个死去活来。此时来看看双方的支持者,审配和逢纪站在了袁尚一边,郭图、辛评等人则是跟着袁谭。所以到了这个时候内部的分裂逐渐演变成了外显的分裂,最后两兄弟谁也没落到好处,全被曹操打包带走。至于这些谋士的对立,也化为滚滚尘埃。

关键词: 官渡之战 刚愎自用

相关新闻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