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霸王项羽,为何宁愿乌江自刎也不愿渡江,你真的知道原因吗!

时间:2022-04-19 11:55:48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赞美项羽的诗。但是霸王项羽为何宁愿乌江自刎也不愿渡江而逃的原因,你真的知道吗?

项羽,楚国名将项燕之孙,以个人勇武而出名。秦末,以陈胜吴广为首的农民起义拉开了推翻暴秦的序幕。各地纷纷起义,此时24岁的项羽和叔父项梁在江南起兵。为了扩大力量,项梁派项羽去联络桓楚一起反秦。桓楚趾高气扬地说:"你能敌万人,我们就服你,院中有一大鼎,足千斤,你能举得起吗?"项羽先让桓楚手下4名健壮的大汉一起举鼎,然而大鼎却像生了根似的丝毫未动。然后,他自己撩起衣襟,大步走到鼎前,握住鼎足,运起力气大喝一声"起"!生根似的大鼎被高高举起,并且三起三落,在场众人无不震撼,恒触更是答应出兵。

由此,项羽登上争霸天下的舞台。并且凭借个人出众的武力与强大的战争天赋,率领八千子弟兵,在与秦军的战斗中取得节节胜利,诸侯纷纷承认他的领导地位。

由于项羽与刘邦有着"先入关中为王"的约定,而刘邦趁着项羽进行巨鹿之战,一边抢分夺秒赶赴关中,一边分封降将,最终先一步入关中。但是项羽自认消灭秦朝他功劳最大,也为了限制刘邦的发展,特意分封诸侯,更是自号"西楚霸王"。

但这里的霸王并非豪强霸道意。"霸"、"伯"二字古音相同,可以通用。"伯"字的涵义是"长", "霸王"即诸王之长。也可以看作凭借自身勇武之力来称霸天下。

此时的刘邦名义上被项羽领导,并且军事实力名声威望均不如项羽。但是,为什么在最后的楚汉争霸中,项羽被逼的乌江自刎呢?

在推翻暴秦的战斗中,尽管项羽展露出强大的军事能力,但由于个人的自负,看不上其他的诸侯降将,加上在战斗中多次屠城,导致他有着残暴的名声,不得民心。而刘邦恰恰相反,不仅善待百姓,是对诸侯、降将大加封赏,宽于待人,招贤纳士,收到了很多人才,如韩信。这为后来项羽失败埋下了伏笔。

之后的楚汉争霸,尽管项羽凭借自身的勇武与出众的战争天赋,抵挡住了刘邦的攻击。但是面对兵多将广的刘邦,势力范围不断缩小,最后刘邦对项羽进行战略合围,将之逼到垓下,面对残余的楚军,韩信派人在楚军营地周围高唱楚歌,使得楚军人人思念故土,军心涣散。项羽更是夜起慷慨悲歌,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虞姬和之。

当夜率领八百子弟兵逃亡包围圈,最终逃至乌江。面对众多敌军,手下劝他渡江,图谋东山再起。但项羽却说:"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自觉无颜面见江东父老,不肯渡江。接着在力杀汉军数百人后,自刎而死。

那么项羽仅仅是无颜面见江东父老吗?他明白,即使度过了乌江,但此时的江东已经在刘邦的控制之下,以韩信的谋略,对面很有可能埋伏着汉军,而且,此时的江东历经战乱,早已经民不聊生,早已经无力承担项羽东山再起的兵力。

并且,此时的他经过多次的失败,原先的自负、骄傲被渐渐的消磨殆尽,产生了自我怀疑,而虞姬的死亡,部下的接连战死,江东地区的民不聊生,这更是加重了项羽的自我怀疑倾向。因此为了不再给养育了他的江东地区再带去战争,也为了维护他最后的尊严,他选择力战之后,自刎而死。

可怜一代西楚霸王,最后落得一个乌江自刎的结局!也许真的是"天之亡我"吧!尽管项羽是一个失败者,但是后人仍然给予他正面的评价!有诗为证:"江东弟子多才俊,肯为君王卷土来。"

那么你对项羽有什么评价呢?

关键词: 江东父老 民不聊生

相关新闻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