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汉语是他人争先想学的语言。再看如今,英语的权重至少在考试中和汉语不分上下。其实,语言就是国家软实力的象征,而世界的规律则是:非先进的只能向先进的靠拢。注重西语的教育,并非是从近代开始的,早在康熙年间,就已经设立了"内阁俄罗斯文馆"。
其实,满清政府不是没有出过开明的皇帝,康熙就给后人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主动学习各个学科的知识。只是,康熙的子孙没人能超越他,大家都自以为是的认为:中国会永远优秀下去。不学习怎么进步,不进步怎么发展?甚至于,不进步就等于退步。
当时,康熙已经意识到了西方科学的先进性。于是,在和俄国进行《尼布楚条约》的谈判中,就有西方传教士的参与。那时候,传教士就给康熙提议,如何用先进的科学手段绘制地图的经纬度,之后,才有了《皇舆全图》。
而在这次谈话中,给康熙最大的触动就是语言交流上的障碍。其实,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开放的国家,翻看史籍,各朝代的翻译很多。但是,到了清朝,反倒没有了人才。于是,康熙下令八旗子弟要学习俄罗斯文字,因为,他要储备翻译人才。
到了雍正时期,又设立了"西洋馆",招满洲青年学习拉丁文。看来,康熙和雍正父子俩,把翻译工作看得很是"高贵",入学者都是满人。在朱元璋年间,官方曾出品了《华夷译语·拉氐诺话》,满清政府倒也省事,直接将其拿来用。
不过,这书的体例却用的是汉译佛经的那一套。于是,在每个外文词条的下面,都备注着汉语的"注音"。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don"t, 旁边就有一个汉语"洞脱",学习者倒是轻松了,但母语国家的人能听得懂吗?这种学习效果,自然非常糟糕。
后来,热衷于学习西语的还有两位皇帝:
一位是光绪。读和写非常棒,但口语却极其糟糕。甚至于,现在很多学生学习西语,好像都是这个状态。
另一位是溥仪。他的教育环境比较好,西语老师是苏格兰人庄士敦,基本上采用的是西方人的教育教材,如:《英文法程》、《伊索寓言》等,其中,涵盖了大量西方的历史、地理等多种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庄士敦很厉害,他将中国儒家的很多经典名言翻译成了英文。
所以,溥仪的英文底子相当扎实,在1945年的东京审判时,他完全是自己应付法官的英文质询,不需要借助任何翻译。
若是康熙和雍正的做法后人能守成,那么,满清政府在后来的数次谈判中,没准还能守住些东西。但最终,那些翻译人才的培养机构都成了"历史",没有人再重视了。以至于,在后来的外交场合中,满清政府都不得不用洋人来当翻译。
想来真是可悲,偌大的一个中国,居然连一个翻译都培养不出来?
而这些洋人翻译非故非亲,能帮着满清政府说话吗?满清政府自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开始在北上广设立同文馆培养西语人才,开始西语教学。不过,在西学的教学方法上,却直接用的是欧洲"语法翻译"的方法。换句话说,就是强调在两种语言的互译中学习和掌握西语。
其实,这种学习方法的效果并不好,太注重单词的认识,并没有将英语当成一门"语言"来学习。后来,清华学堂采用的是全英文氛围的环境学习法,校园内的通行语言几乎都是英语,包括看个病,贴个告示等,满眼、满耳全天候泡在英文中。
在这种环境中,自然可以培养出大家。
之后,随着西语教学的深入,大家对于教育方法也是各有见解。比如:马礼逊学校,这是中国第一所大型西式学校,因为校长看不惯中国私塾式的教学方式,就鼓励学生们独立思考。
除了皇帝肯下功夫学西语,大臣中也有好学者,那就是林则徐。
当时,林则徐已经55岁了,还下了决心学习英语,但是,国内并没有学习英语的好方法。因此,作为自学者,林则徐只能靠给英文单词加汉语"注音",死记硬背英文单词。其实,林则徐正是看到了中外的差距,才想通过学习尽量弥补。
只是,没有举国上下的一心向前,光靠着学习西语,是不会有任何突破的。
再来看看几位名人学习英语的个人经验。
辜鸿铭,他学习英语的方式,应是和中国的传统教育相似,背书。在10岁时,辜鸿铭开始接触英语,一上来就将《浮士德》背得滚瓜烂熟。在此基础上,辜鸿铭开始学习莎士比亚戏剧。于是,不到一年时间,37部莎士比亚的戏剧就被辜鸿铭记住了。后来,辜鸿铭在语言上的建树,就是从小训练打下了扎实的功底。
林语堂,重视口语训练。他强调在不停地说话中,熟悉英语的表达,自然也就掌握了英语的句法。至于张爱玲,那就是将自己的作品翻译成英语,并"逼着"自己三年内不碰中文。
但不管何种方法,都少不了一个字"练",正所谓"功到自然成"。
当时,上海英、法租界的界河是洋泾浜,很多对外商贸机构都在此处扎堆。那时,当地人说的英语,不但夹杂着上海的地方口音,甚至,还带有中文。于是,大家都戏称这种语言为"洋泾浜英语",而中国的其它地方也有中英夹杂的现象。
到了今天,不要以为这种现象已经绝迹了,当时大家创造的一些词汇仍在沿用,已经被大家接受的当属"咖啡"(coffee)一词。都知道,语言是持续发展的,当年中英夹杂的"long time no see",已经被收录于《牛津词典》,至于中国的"加油" ADD OIL也入选了,意不意外?
其实,一点都不意外。
随着中国国力的崛起,中国人的语言必然会展示其影响力。毕竟,语言从来都是一个国家的"通行证",其身后国家的实力越强,运用的范围就越广。
参考资料:
【《清史稿·卷六·本纪六·圣祖一》、《清史稿·卷九·世宗本纪九》、《林则徐全集》】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张稳吕乐田阳孙震泰安报道时值深秋,泰安市邱家店镇姚家坡村迎来了一年中最忙碌的时节——作为全国最大的“秋裤村”,每
2022-10-29 18:34
在中国,每12秒有1人发生卒中,每21秒有1人死于卒中,脑血管病已成为中国居民第一位的死亡原因,早期预防显得尤为重要。每年10月29日是“世界
2022-10-29 18:39
10月28日上午,全国首个航运企业集成化审批服务平台在青岛自贸片区启动。该平台运用数据中台、AI人工智能、电子签名等技术,将涉及水路运输、
2022-10-29 18:37
海报评论员朱延鲁10月28日,山东公布了2022年前三季度全省经济运行数据。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前三季度,全省生产总值为64409亿元,
2022-10-29 18:31
作为正规医院,南昌丰益肛肠医院在改善就医环境、降低就医费用、优化就医流程方面下功夫;实行的无假日医院制度,为上班族看病提供便利;通过
2022-10-29 17:53
10月28日,山东发布了前三季度的全省经济运行情况。前三季度全省生产总值64409亿元,同比增长4 0%。跑赢3 0%的全国大盘,经济大省山东交出了一
2022-10-29 15:41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解强民通讯员姜雁群济南报道10月28日,济南轨道交通3号线二期设备工程开工活动在稻香站举行,标志着济南轨道交通3号线二
2022-10-29 15:32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梁雯济南报道11月9日至10日,2022全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大会将于山东国际会展中心举行。本次大会主题为“创新引领发展数
2022-10-29 15:36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孙杰济南报道10月28日,由中国联合国协会主办、外交部国际司支持、山东大学承办的第十八届中国模拟联合国大会开幕。此次
2022-10-29 15:42
测评每天护肤一小步变美就更进一步啦,因为对于好肌肤,我们不管是化妆还是素颜都会显得好看,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本人亲自测评护肤品--郑
2022-10-29 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