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皇帝给官员塞条子说情,官员竟然不给面子,看君臣“批条子”斗争

时间:2022-04-18 08:55:43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皇帝给官员塞条子说情,估计知之者甚少,即使听说也会诧异。可这事儿的的确确就在大宋发生了,而且不是个例。

宋仁宗嘉祐三年,大宋对中央领导班子进行了新的调整,欧阳修接了包拯的班,权知开封府。

岂料,"醉翁"刚上任就遇到了头痛事----皇帝乱塞条子。一个月后,他忍无可忍,向仁宗皇帝递了一份札子。

札子的全名叫《请今后乞内降人加本罪二等札子》,大致意思有三层:

1、我上任不到俩月,皇上您已经给我塞过十张条子了,有完没完了?

2、您每塞一次条子,我就得专门给您汇报一次,有完没完了?

3、您要管大事也罢,可偏偏管的都是"婢妾贱人犯奸滥等事",这怎么能劳烦您呢?

总之,最终意图就是劝皇上,您以后别再这样乱批条子了。

仁宗皇帝善纳谏是出了名的,自然很快就接受了欧阳修的批评。于是,嘉祐三年十一月,皇帝做出重要指示:今后再有人到皇上那里说情要条子,一律严惩!

塞条子,在当时是有官方学名的,叫"内降",是皇帝越过正常行政程序,直接批条子干涉政务处理。说白了,就是宫里托关系走后门。

欧阳修这次上奏,只是群臣和仁宗皇帝乱批条子做斗争中的其中一次,既非首次,也非最后一次,因为仁宗耳根子软,好了没几天,条子就又来了。

宫里人都瞅准了仁宗好脾气,耳根子软,便变着花样地请皇上为自家人授官、免税,甚至减罪,皇上批的条子越来越多, 群臣和皇上因为批条子的斗争也就无休无止。

斗争多了,臣子们也瞅准了仁宗优柔寡断、耳根子软的毛病,总结出了斗争经验,如果不是什么原则性的问题,只要据理力争,说服皇上收回成命的概率还是比较大的。

庆历年间,枢密使杜衍,经常将仁宗批的条子攒起来,然后拒不执行,等攒够了一定数量之后,就打包再送回去。

但是,若遇到找皇上说情者是个不依不饶且得势的人,那可就麻烦了,真是硬骨头特难啃。

倍受仁宗宠爱的张贵妃,一心想让自己的伯父张尧佐加官受赏,便不停地给仁宗吹枕边风,仁宗自然是色授魂与,有求必应。

臣子们很是担心,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后宫如此干涉政权!于是,大家开始了对张尧佐的集体抵制。仁宗呢,当然是虚心听取,执行起来呢,却又是缓兵之计,坚决不改----

你们今天反对,我就今天把张尧佐加官的事放一放,等明天再提,明天不行就再等等,总有提上来的那一天。

就这样,怪事出现了,大家越是反对声一片,张尧佐的官越是越做越大。

但是,在张尧佐一事上,仁宗也遇到了硬骨头,便是时任监察御史、后知谏院的包拯。

嘉祐二年,张尧佐被加封为淮康军节度使、群牧制置使、宣徽南院使、景灵宫使等高级官衔,还想要加官。于是,包拯联合台谏系统,连续上疏皇上,还在退朝后留班不退,誓要与仁宗斗争到底。

这下可真惹怒了仁宗,不仅呵斥了谏官,还把御史唐介贬为春州别驾。

不过包拯等人还是有一定收获的,张尧佐迫于舆论压力,辞去了宣徽使、景灵宫使的职务。仁宗消气后,也重新召回了唐介。

但是,一年之后,张贵妃的枕边风又开始吹拂,好色的仁宗又开始旧事重提,君与臣之间又开始了激烈的争论,最终结果是各让一步,同意张尧佐做宣南院使,但是要出守河阳,不能回京任职。

关于这个故事,宋人笔记有这样的记载:

张贵妃一心想让伯父张尧佐做宣徽使,仁宗同意,包拯等人却据理力争,仁宗被包拯喷了一脸口水,回宫后气呼呼地训斥张贵妃说,你只知道宣徽使,你就不知道我这里还有一个包拯吗?

关键词: 据理力争 还有一个 无休无止

相关新闻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