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东汉开国皇帝刘秀为何不杀武将?他设计了一个独特模式与功臣共存

时间:2022-04-17 22:45:49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这么说是不准确的,应该说刘秀没杀过一个无辜的大将,对那些背叛了他,或者曾经背叛过他的人,刘秀也绝不手软。哪些"幸运儿"成了刘秀的刀下鬼呢?东汉开国为何没出现常见的"兔死狗烹"君臣杀戮呢?

倒在刘秀剑下的"战友们"

1.李轶

李轶的经历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人应该有起码的操守,否则失去的不仅仅是利益!

说起来李轶还是个"老革命",他和他的堂兄李通,是最早追随刘縯、刘秀兄弟的一批人,为此李氏在长安和南阳的族人,惨遭灭族大祸。李通在波谲云诡的政治斗争中,始终站在刘秀这一边,后来还娶了刘秀的妹妹刘伯姬,东汉建立后位居大司空。

李轶则走向了一条不归路,他眼看刘縯不敌刘玄,便立刻改换门庭,还积极推动杀害了刘縯。作为回报,李轶被封舞阴王。

随着刘秀在河北的崛起,李轶的好日子到头了。汉军主将冯异在攻打洛阳时,给李轶写了一封信,劝他回头是岸。眼看刘玄要玩完,李轶又立刻变脸,他配合冯异出卖刘玄,希望重新回到刘秀的怀抱。

不过,刘秀并未选择原谅李轶。刘秀有个基本原则:敌人可以给出路,背叛的人只有死路一条。有位网友概括得很到位:从良的给出路,劈腿的永远没机会!

刘秀耍了个心眼,他把李轶写给他的效忠信,故意泄露给洛阳城的另一位守将朱鲔。朱鲔大怒,二话不说就砍了李轶!

2.彭宠

彭宠之死是个悲剧,客观讲刘秀是有一定责任的。彭宠原是刘玄任命的渔阳太守,但是他在吴汉的劝说下,早早地投靠了刘秀。在平定河北期间,彭宠给刘秀送兵输粮,成了刘秀的造血机器,云台二十八将中,吴汉、盖延、王梁,都是彭宠的部下。

河北平定后,刘秀派心腹朱浮出任幽州牧,成了彭宠的顶头上司。这个任命让彭宠很不满:自己贡献那么大,曾经的部下都当了三公,自己仅仅挂了个大将军空衔。

这位朱浮也不是省油灯,这家伙性格偏激,仗着文才好,皇帝又信任,一边跟彭宠闹矛盾,一边不断给彭宠打小报告,甚至诬陷彭宠要谋反。

刘秀见他俩闹得实在不可开交,就下了一道圣旨,令彭宠离开渔阳,到京城任职。这个多少有点偏心的决定,让彭宠很不满,他要求跟朱浮一起到洛阳,被刘秀一口拒绝。这下彭宠害怕了:皇帝是不是把我调到洛阳收拾我?

他老婆和部下也竭力怂恿彭宠:在渔阳你就是土皇帝,到洛阳还不是案板上的鱼肉?在朱浮和刘秀的挤压下,彭宠一怒之下反叛了,他自立为燕王,打跑了朱浮,走上了与刘秀对立之路。

刘秀那时候兵力不足,只好听之任之,直到三年后才腾出手平定彭宠之乱。在上谷太守耿况父子的打击下,风雨飘摇的彭宠,被他的奴仆杀害,凄惨落幕。

3.邓奉

邓奉的死最可惜!他的叔叔邓晨,就是刘秀的二姐夫,阴丽华的母亲,还是邓奉的族姑祖。因为刘、邓之间的亲密关系,当年刘秀出行河北时,担心阴丽华遭到刘玄报复,特地将她送到邓奉府上,由邓奉的数千家族武装保护她们阴氏一族。

然而,历经血与火考验的"一家人",却在刘秀登基后不久翻脸了。原来吴汉征南阳时,过度的劫掠杀戮,激怒了邓奉,他一怒之下组织起南阳父老反了,把吴汉十万大军干废了!

那时候的刘秀正处于焦头烂额之中,他接连派出七员大将征讨邓奉,却都被邓奉打败。一年后,冯异西征成功,腾出手来的刘秀亲征邓奉,兵败的邓奉被迫投降。在岑彭等人的强烈要求下,刘秀"挥泪斩马谡"。

邓奉谋反的理由,史书说法有点欲盖弥彰。我个人认为,两个因素是导火索:一是阴丽华落选皇后大位,二是河北集团在朝中势力远远盖过南阳集团。这两件事都损害了邓氏一族的利益,深感失望的他,又眼见吴汉在南阳肆虐,没憋住火。

4.苏茂、庞萌

这俩人原来都是刘玄的部下,更始政权败亡后,归降了刘秀。庞萌还非常得刘秀赏识,被任命为侍中,刘秀还称赞他是"可以托孤的人"。结果这二人在平定刘永、董宪的过程中,先后反叛,给刘秀造成了巨大损失。

同样,史书对他们反叛的原因语焉不详。我个人分析,他们两人既不属于南阳集团,也不属于河北集团,属于政治边缘派系。又因为是从刘玄那里投降而来,家族还不是豪门集团,所以,他们要想在刘秀那里出人头地的机会不大。

从这两人先后与盖延等将军们发生矛盾来看,刘秀军中派系斗争是非常严重,他俩应该就是派系斗争的牺牲品。

随着刘秀对山东各路军阀的剿灭进程,庞萌被自己的部下所杀,苏茂被"自己人"张步所杀,二人都被"亲密战友"作为投名状,纳在刘秀帐下。

除了以上几位,刘秀没杀过一位将军,这与"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主旋律"显得格格不入,因此刘秀得到了后世高度赞誉。其实客观讲,天下统一后君臣残害的悲剧原因并不简单,除了皇帝的猜忌,各派政治斗争纠缠其中,很难用黑白两个字说清。那么,刘秀到底是怎么做的呢?

东汉开国为何没有"兔死狗烹"

1.武将集体退休享福,不对皇权构成威胁

建武十三年,天下统一后,刘秀开始大规模实施"退功臣而进文吏"的政策,让所有的将军们集体交出兵权,拿一份封赏回家养老,哪怕有的将军才三十多岁。

其实,刘秀这么做绝不是临时起意,而是一个长远规划,他早已意识到未来功臣集团势力,会对皇权构成威胁。刘秀的措施主要有两条:

一是文官与武将两条线独立运行,不交叉。从建武四年前后,刘秀基本上就把武将剔除出朝政管理范围内,让专业的文职官员担当文治。

二是给武将集团的待遇非常高,文官集团无法望其项背。比如邓禹等重要功臣,封地超三个县,几乎等同于一个王爷。而文官即便做到三公,也不能封侯。

因此也有人称刘秀的这个策略叫"赎买",以经济利益回收军权。所以,刘秀与将军们的"协议"很清楚,大家照章办事,他们不像其它朝代的武将那样,上马治军,下马治民,最后被皇帝"治命"。

可能你要问,再多的封地,哪有手上的权力香?其实这话在东汉未必成立,东汉的功臣集团,在历朝开国功臣中,整体素质是最高的,他们与皇权的关系处理,也是高层次的。

2.功臣集团大多出自豪门士族集团,个人素质高,双方是合作关系

大多朝代的开国功臣都是贫苦出身,武功有余文治不足,取得天下后,他们没有从政经验,也不懂得如何处理与皇权之间的关系,甚至无法遏制个人欲望的膨胀。

刘秀集团不是这样,他手下的队伍非常"纯洁",只招收豪门士族集团,农民武装被收编后一律遣散。这些豪门士族集团大多数是带着家族武装的"股东",不是纯粹的"打工仔"。

这个特性注定刘秀与功臣集团的关系是合作,是董事长与股东的关系,刘秀既没有能力对他们下手,也没有必要对他们下手。

其实,这些豪门集团与皇权之间,以及豪门集团内部,也存在着矛盾与斗争,但是他们的整体素质,决定了他们的斗争方式,不会以破坏结构稳定的方式进行,而是以势力的均衡去化解矛盾。

3.刘秀保障了功臣集团的长远利益,双方是战略合作伙伴

功臣集团之所以心甘情愿地交权,不光是多几亩地,多几栋别墅的问题,而是他们与皇权之间,通过婚姻形成了相互渗透的关系,缔造了相互支撑的政权结构模式,从而保障了功臣集团家族长期利益。

从中央政权层面,功臣们虽然退出了朝政,但是他们的子弟受到了提拔和重用,并且相互联姻,结成政治同盟。

从地方政权层面,功臣家族保留了地方势力,靠察举制保证家族子弟出仕的途径,甚至由这些家族垄断了察举。

家族长远利益,当然要比功臣个人利益重要,有这么个长效机制作保障,何乐而不为?

功臣在长期利益得到保障的情况下,自愿退出,皇帝既解除了武将对皇权的威胁,又得到了维护皇权的政治基础,双方一拍即合,这就是刘秀不杀功臣的秘密。

关键词: 东汉开国 兔死狗烹

相关新闻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