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朱元璋为“清君侧”设置了1个前提2个条件,朱棣能满足几个

时间:2022-04-16 13:48:52    来源:《皇明祖训》《明太宗实录》

声明:文中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建文帝朱允炆登基后,在齐泰、黄子澄等人的支持下,立刻着手开始削藩。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先后将周、齐、湘、代、岷五位藩王贬为庶人,然而就在朱允炆准备对燕王朱棣下手的时候,朱棣率先以"清君侧"的名义起兵。

为争取舆论支持,朱棣在起兵之前发了一篇告文,内容摘要如下:

(朱允炆)信任奸邪,悉更祖法,诸王小过,便见削夺……我守藩以来,一心敬慎,奉法守分,不敢违越,比用谗邪之言,无故輙见疑忌……其导少主所为,率皆反道背德……此皆奸臣所为,非出朝廷之意……《祖训》云:……如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予已上书陈情,请诛奸臣,今少主为奸臣所蔽,恐不见答,则惟应以尔等往清君侧之恶……恭朝阙庭谒拜陵寝,然后退守旧藩。

可以看出,朱棣先是强调周、齐、湘、代、岷等五王并无大错,不应该受此惩罚,而后陈述自己忠君爱国反而遭受猜忌的事实,最后将其归为是奸臣所为。在此基础上,朱棣说出自己的目的,即依据《祖制》起兵进行"清君侧"。那么,朱棣起兵告文中所说的《祖制》,对清君侧具体是怎么规定的呢?

朱棣所说的《祖制》也就是《皇明祖训》,里面确实有朱元璋关于藩王"清君侧"的相关记录,具体如下:

凡朝廷新天子正位……如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既平之后,收兵于营,王朝天子而还。如王不至,而遣将讨平,其将亦收兵于营。将带数人入朝天子,在京不过五日而还,其功赏续后颁降。

可以看出,朱元璋规定藩王起兵靖难必须有个大前提,那就是"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在这个大前提上,藩王起兵"清君侧"还要满足两个条件:第一,必得天子密诏;第二,结束之后必须还朝于天子。

将两份文书对照分析,朱棣以朝廷"诸王小过,便见削夺"来回应"朝无正臣,内有奸恶"的大前提,而后"少主为奸臣所蔽,恐不见答"来解释为何没有天子密诏,最后又承诺"恭朝阙庭谒拜陵寝,然后退守旧藩"。然而,抛去这些文字修饰之后,事实是怎样的呢?

首先,朱棣指责朱允炆"诸王小过,便见削夺",是有一定道理的。虽然朱允炆听从黄子澄的建议,先从有问题的藩王下手,但周、齐、湘、代、岷五个藩王确实不是什么大奸大恶之徒,按照《皇明祖训》中对藩王"虽有大罪,亦不加刑;重则降为庶人"的量刑原则,对这五位藩王确实处罚过重,湘王就不甘欺辱自焚而亡了,而且就当时而言,燕王朱棣也基本是有功无过。

除此之外,朱棣的其他说辞就完全站不住脚了。"少主为奸臣所蔽,恐不见答"根本就是没有密诏的一种强词夺理的解释,"清君侧"成功后还朝于天子更是天方夜谭,针对这点朱棣在南郊告天的诏书中解释说,"允炆自弃于天,阖宫自焚",但即便是这样,按照朱元璋规定的皇位继承原则,皇位的继承顺序也应该先是朱允炆的儿子,而后是朱允炆的兄弟,最后才可能是朱棣这一辈的叔叔们。

综合来看,朱元璋设置的关于藩王起兵靖难的1个前提、2个条件,朱棣也就勉强算得上满足半个大前提,因为齐泰、黄子澄等人算不得奸臣,顶多也就是书生意气比较重罢了。至于其他两个条件,则完全不满足。当然历代斗争都讲究个成王败寇,历史永远都是胜利者书写的,所以才有了后来满朝文武四次凑请朱棣登基称帝,朱棣"迫不得已"才登基的历史记载。

更多历史细节请关注我的账号:文史并蒂。

史料来源:《皇明祖训》《明太宗实录》

声明:文中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关键词: 可以看出 对照分析 迫不得已

相关新闻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