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明朝祖训: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真正的真相你知道吗

时间:2022-04-15 20:51:05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明朝自始自终都没有过,和亲,赔款,各地,纳贡。实属历代朝代中,最有气节的。但是这明朝祖训是不是真的存在呢?

很多电视剧中,明朝的大臣,皇帝都高呼:"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其实这句话的是谁说的早已不知,但绝不是大明祖训。应该只是后人对明朝的一个总结。

但而实在追根溯源,查及资料得出,明代正德十六年进士敖英,撰写的《东谷赘言》中有片段这样写道:

我朝国势之尊,超迈前古,其驭北虏西蕃,无汉之和亲,无唐之结盟,无宋之纳岁币,亦无兄弟敌国之礼,其来朝贡,则以恩礼待之。其朝鲜、安南、琉球、曰本、占城、暹罗、满剌加诸国,乌思藏、童卜韩、胡奴儿于诸司,朵颜,赤斤、阿端、卜剌罕诸卫,奉法尤谨,朝廷待之,恩礼亦有加焉。呜呼,盛哉!

而在朱元璋主持撰写的《皇明祖训》中,却并无提及。《皇明祖训》只是为使大明国祚千秋万代,而对朱家后世子孙的训诫。这其中都提到什么内容呢?后人为什么对明朝做出这样一个评价,明朝对待周围各国,到底是一个什么态度?

朱元璋

明朝1368年由朱元璋在南京建国,国号大明。从1939年开始,朱元璋就开始了主持撰写,前前后后一共撰写了五年,后面又经过了多次修订。对于后世朱家祖孙的影响也比较大。

而在《皇明祖训》中主要记载的主要内容涉及这两个方面(自己总结的):

一是对于朱家皇帝自己的要求。大概就是要求节俭,妥善处理国政,能当个明君。

二是权利分衡。亲王,后宫,宦官等都有一套限制其权利的办法,不能让这些人干政,并且在规格礼仪上,都有相应的等级,不得超过这个等级。

其中都没有对于外族的训诫,但是这不和亲,不纳贡等等这些举措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

朱元璋在做吴王的时候,出兵北伐时写过一片檄文,文中提到"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这句话。

朱元璋一开始就是想将胡虏统统赶出中原,而和亲在他的眼中,甚至是在当时百姓的眼中也都是耻辱的,所以肯定不存在和亲这一说。所以在明朝没有就建国时,对于外族强硬的态度就建立起来了。

并且当时在建国后,明朝在亚洲这块版图上就属于大哥一样的存在,谁不服我,谁给我找事,我就去打他,所以前期也不存在为了安定要让公主去和亲,要纳贡的地步。

但等到明朝逐渐衰落之后,明朝各代君主也没有实施这种策略吗?

其实在朱元璋时期,明朝版图一直处于扩大的状态,但从永乐以后开始明朝的版图就一直开始缩小了。首先咱们得知道明代没割过地,但是弃过地:就是不好控制不好管理咱就不管了!其中就有河套地区(包括银川平原和鄂尔多斯高原、黄土高原的部分地区,在明朝前期范围更大),和交趾(越南北部,其实丢的不仅仅时这两处,还有几处先不提了)

河套是怎么丢的呢?永乐帝朱棣五次北伐,想一绝北元各部残存势力。但是最终却不尽人意,劳财害命,致使明朝元气大伤,财政吃紧。只得转攻为守。河套地区也逐渐被蒙古部落所蚕食(这是还在手中,只不过疏于管理,从明英宗开始慢慢丢失。)

交趾,在永乐时期,朱棣用铁血手段覆灭了冒犯大明威严的交趾陈朝外戚胡季犛。将交趾省,管辖十五个府,四十一个州,二百一十个县。但是镇压手段太过,导致当地叛乱数十年不断,好圣孙朱瞻基就废除了交趾省,册封安南国,成为当时明朝的附属国。

朱瞻基影视剧形象

在后来的历代国君中也没有能力将丢失的国土收回来,这也与明朝当时的制度大有关系,重农抑商,财政紧缺,重文抑武,士兵,军队战斗力不行。种种原因,导致明朝版图越来越小。

而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是说的是明成祖朱棣,和崇祯皇帝朱由检。

"天子守国门"是说当时北方边患严重,朱棣又在1421年迁都北平,并改北平为京师,而京师又离山海关很近,就有了这句话。" 君王死社稷"是说朱由检,在李自成攻入北京后,表示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至死不退,吊死煤山。

所以明朝祖训: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这都是后人对于明朝的一个评价,但可能也是夸大其词了。

关键词: 河套地区 重农抑商

相关新闻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