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曾几何时,才华横溢也成了一种罪?

时间:2022-04-15 10:47:50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曹操究竟是好人还是坏蛋?

单凭"好"与"坏"去评价历史人物,实在有些幼稚。在笔者看来,曹操在史学界形象的演变,顺应了历史的发展规律。

研究历代文献我们不难发现,盛世之中曹操的风评往往不错,而乱世(尤其是偏居一隅的王朝)中曹操的形象又会急转直下。

为什么曹操总能被乱世的文人揪住辫子呢?完全是因为他有如下四个"招黑"的特点:

一、出身有问题。

纵观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帝王的宝座绝不是某家族传承万世的私有物,是可以易主的。秦末农民起义头子陈胜,为后世的篡位者提供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理论基础。《三国志通俗演义》里,不论是好汉还是软蛋,只要成了割据一方的诸侯,都喜欢拿"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来说事,其实,这就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翻版。

那么,人们真的认为所有"天下人"都有资格去坐龙椅吗?

未必。

想要当天子,也得符合"根正苗红"的特点,至少要满足两个先决条件。

首先,揭竿而起的家伙必须是古代天子之后裔,要么,他就是非人类的怪胎,符合"君权神授"的原则。改朝换代的先驱者,必须要具备这两项条件,要么,像陈胜一样从鱼肚子里剖出小纸条,要么,祖上是"某朝某宗室"。

三国时代,最有希望一统天下的有两位:

一位是刘备;

另一位是曹操。

孙权在整个三国时代,虽有一定韬略,但相比于前面两位更像个打酱油的。

刘备有怎样的背景呢?

他老人家是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人,甭管刘胜他老人家认不认这个不知从哪冒出来的编草鞋的玄玄玄孙,但起码人家刘备能准备一套说得过去的血缘理论。

反观曹操,他的祖上究竟是谁?是曹家还是夏侯家?

仅这一个问题,便是个无法僭越的门槛。

《三国志·魏书》中提到,曹老板的祖先,是汉初的名相曹参。且不说这个源流是从哪里论起的,曹操本身就不是曹家人。曹操的老爹曹嵩本不姓曹,因为被宦官曹腾收为养子,所以才改了姓。所以曹操与曹参八竿子打不着,"莫能审其生出本末"。

吴人所著的野史《曹瞒传》提到,曹嵩的父亲是夏侯氏之后,这同样是不值得参考的。就算曹操是夏侯氏之后,祖上可追溯到杞简公的弟弟佗,那其间也不知隔了几百代,不具说服力。

这样的身世,让曹操的处境相当尴尬。换做其他人被封为魏王,死后被子孙尊为先帝,想来不会受到读书人的抨击。曹操的脾气秉性,还是太过老实了,如果他像大汉的开国皇帝刘邦一样,懂得"君权神授"的门道,组织一个戏班子导演一出"天降祥瑞"的大电影,把自己说成某龙某蛇的转世,绝对能够给他加不少形象分。

归根结底,还是曹操本人有些憨厚。曹操毕生花费无数人力物力财力,去笼络那些文人士子。这群人,绝大多数都是无神论者或自由主义分子,这些人对于曹魏的霸业和曹操的个人名声而言没有什么裨益,反而会成为阻碍。

二、曹操是个实干家。

说到这,可能很多朋友会迷惑,为什么实干家反而成了曹操的招黑点呢?

熟悉历史的朋友都知道,史上那些能干的宰相,都是圆滑之人,他们的为政方针皆有一条"和稀泥"。但凡棱角分明,凡事谋求实际利益的人,很难在宰相的位置上坐得长久。曹操恰好是古代宰相中的异类,他刚刚跻身官场,就想做出一番实绩。

早期曹操在济南当地方官时,大刀阔斧地整改了当地的官吏队伍,惩治了许多贪官污吏。再不看好曹操的后世文人,也不得不承认他让"郡界肃然"的功绩。

但对于曹操的身后名而言,这份功绩又有怎样的分量呢?

不难想象,曹操虽做出的一些功绩,但他得罪了无数权势人物。毕竟,权力网根须纠缠,曹操保不准便招惹了哪支望族的门生,为自己埋下隐患。

后来,曹操因功劳被提拔为东郡太守,这一时期的曹操或许明白了一些为官之道,开始尝试圆滑一些,经常借故不上班甚至干脆辞职了事。然而在他被升迁为大将军后,曹老板的脾气秉性决定了他回归初衷,恢复雷厉风行的做派。

"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陈寿对曹老板的评价是相当中肯的,曹操拥有经世之才,亦不想浪费上天赐予的天赋。所以,他宁愿得罪形形色色的人,将自己置于天下人的对立面,也要做出一些利在千秋的事。

殊不知,这些被曹老板开罪的人,最后都成了曹操坏名声的宣传者。

三、曹操口无遮拦。

中国先秦以来,后世王朝便以儒学作为治国的基本理念,崇尚的是为人谦和宽仁之道。中国人的中庸之道,礼教规则,其实就是为了克制自己,宁可说违心的话,也得让听者觉得舒坦。

曹操根本不知道中国人说话的艺术,所以他的言行举止在当时的人眼中看来完全是另类。"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这句话如果是其他人说的,绝对是大言不惭,但若出自曹操口中,有何不可?

但有些时候,即便是大实话,也不能随口就说,张嘴就来。曹操虽有成为圣人的潜质,但平日里总是将自己比作周公,这种行为在外人看来真是要多别扭又多别扭。

最让曹操的形象分大打折扣的,多半便是《三国志》中的那句"宁我负人,毋人负我"了。后世对这句话的争议比较大,笔者认为大多数人的理解都有偏差,不符合曹操说这句话的初衷。不论如何,留下这样一句为自己身后名抹黑的话,足可体现出曹操的憨直。

其实,不论是刘备还是孙权,哪个不是"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玄德公抛弃一家老小跑路时,背信弃义霸占州县时,可曾大公无私?但人家刘备最聪明的一点,就是不把某些话挂在嘴边。就算是装,也得装出一副大义凛然的样子。

四、才华横溢。

何曾几时,才华横溢也成了一种罪?

曹操便是个例子,他的身后事,充分诠释了什么叫"文人相轻"。

曹操身逢乱世,人生的大多数时间身居要职,周旋于朝廷、诸侯之间,不但要处理内政,还得带兵出征。在闲暇之余,曹操还像其他读书人一样,横槊赋诗。

曹操的文采如何?

且看时人的评价:

"雅好诗书文籍,虽在军旅,手不释卷。"曹魏皇帝曹丕,在回忆起老爹生平时,说他老人家生平虽然时常奔波于战场,但仍不忘手不释卷。

"既总庶政,兼览儒林,躬著雅颂,被之琴瑟。"曹操儿子里最有文艺气息的曹植公子,亦评价老爹是个兼庶政儒林于一体的全才。

张华称曹老板写得一手优秀的书法,其墨宝与崔瑗、崔寔父子和张芝、张昶兄弟这些名家不相上下。

曹操的音乐素养,可以与桓谭、蔡邕这些大音乐家比肩。

论起下棋,即便是冯翊山子道、王九真、郭凯这些棋坛高手,曹操亦不逊色。

除此之外,曹操还懂得一套保健养生之法,对草药偏方也有一定的钻研。

说到这,或许有朋友会觉得这些评价曹操的人都与他关系匪浅,难免会对其进行阿谀奉承。那么笔者不妨举个没有争议的例子,且看曹操之《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曹老板的诗歌成就是谁都无法抹杀的。

然而,在古代很少有人愿意承认曹老板的文采飞扬。毕竟,文人相轻是中国文坛的定律,读书人不愿意承认曹操的文笔,吝啬地文人很难由衷地发出赞美之声。那些心理阴暗之人,更是会对曹操平添恼恨。正所谓"能受天磨真铁汉,不遭人嫉是庸才",在"文无第一"的大背景下,曹老板在文坛上的建树很难被体现出来。

除了上述"招黑点"之外,许多人痛恨的曹操之"奸诈"、"残忍",其实都算不得缺点,至少对于古代上位者来说远谈不上是什么不足之处。古语有云:"兵不厌诈",上位者的奸诈,何曾不是一种能力?人们热衷于追捧"多智近妖"的诸葛亮,将他的狡猾视作"智慧",却有意无意地忽略了每一个妙计里坑蒙拐骗的成分。

东汉末年,汉统衰落,很多诸侯都打出了匡扶汉室的旗号。然而,有哪个主公真正地深入虎穴营救献帝?倘若献帝并未失去人身自由,又有几人能心甘情愿地归政于汉帝?所以说,三国时代没有任何一个上位者是救苦救难的活菩萨,大家都是野心昭彰的军事家。

参考资料:

【《三国志·魏书》、《曹瞒传》】

关键词: 才华横溢 三国时代 文人相轻

相关新闻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