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左良玉80大军按兵不动,导致明朝灭亡后人左良玉是真正的忠臣

时间:2022-04-13 22:55:36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明思宗朱由检是大明王朝最后一位帝王,在其即位年间,常常是施仁义于百姓,爱戴山河。在生命临近作古之时,仍心系黎民,言道:"任贼碎裂朕尸,但弗伤我百姓"。如此一位关乎百姓安危、勤俭勤勉的帝王,最后却未能善终。

崇祯帝未能善终的原因,这得从一个人说起,这个人就是农民起义军的领头李自成。明朝末期年间,天灾人祸样样降来,久经的旱灾、瘟疫,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蝗灾,加上沉重的赋税,黎民百姓苦不堪言,使得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关外的清军对明朝国土更是作以觊觎。在内外环境的压胁之下,农民起义军由然而起。以李自成为农民起义领袖,并在襄阳自立为王,一路斩杀、所向披靡。崇祯十七年,李自成率领五十万大军攻破北京,圣都沦陷。

此时已经兵临城下,无力回天,崇祯落难而逃,在逃离皇宫之时,崇祯把自己的妃子、公主统统处死。于是在司礼监秉笔太监王承恩的陪同下,三月十七日登上煤山,自缢身亡。

当时的明朝并不是已无还击之力,镇守南方的左玉良将军仍然持有近八十万兵力,但在京城失守之时仍然不予支援、卫护天子,致使一代帝王吊死煤山,为何按兵不动的左玉良却还被称为忠臣?在江山社稷即将被取而代之之时,没有付诸行动的左玉良真的配得上"忠臣"这一赞誉吗?

左玉良出生于多事之秋,从小就没有父母,其叔叔辅佑成人,左玉良是位知晓恩情之人,叔叔含辛茹苦养育,日后定要有所功名报效。果然,得以上天眷顾,并且凭顾着自己的能力,在与农民征战中屡屡佳绩。

崇祯十三年玛瑙山之战,由左良玉担任主帅、郑崇俭辅佐对抗农民起义兵张献忠,杨嗣昌提供战略,将明军内腹打入农民军内部,假扮成为军队运输战粮人伙,待农民军有所觉悟后,明军已重重围住玛瑙山,里应外合、层层夹击。张献忠被迫突围撤退,此次明军奇袭让起义军死伤殆尽。左玉良虽军事谋略没有杨嗣昌高,但他战功却频频出众。

笔下认为左玉良是一忠臣,却而非一良将。虽然说大明之势已不复往,手中兵马也苟延残喘。但是李自成率兵攻破京城,迫胁崇祯帝上山自缢,左良玉仍待命南地、按兵束甲,这哪应该是一位将领之所作所为?左良玉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明朝的沦亡,左玉良历经几次战役,成功击败农民起义军,官位直步青云。手中大握兵权,便开始目中无人、骄横跋扈。

崇祯十四年,张献宗举兵奇袭襄阳,杨嗣昌命左玉良前往支援,而他因对杨嗣昌心有芥蒂,按兵不动,最后襄王被杀,张献宗农民军一举得胜、大获城池。杨嗣昌被左玉良气昏,加上重疾在身,杨嗣昌不治身亡。左玉良因一己之私,拱城池予他人之手。

说左玉良为一忠臣,其原因有三:

救主有心、实则无力。

虽说左良玉手持八十万兵力,但真正其数是未达此量,仅有其名,却未有其数。虽然在后来招些军马,但未有足够时间训练,使大量明军成为战场上真正的炮灰。明代末期国家处于动荡不安、风雨飘摇的形式,在军粮上军饷上极受影响,末代明军已力不从心。大明往日之势已江河日下,动摇了军心,明军的挫败感哗然然由生,左良玉虽然救主有心,但已无此力矣。

战胜无望、续守南土

李自成攻破北京,身在南方的左玉良做出抉择。农民起义军今可破首都,说明其势力已经相当不凡,不如镇守南土,为明保守最后国土,待有朝一日明军卷土重来,现率兵北上恐到不了京城救出崇祯帝,自己却在途中殒命。因为没有十分可把握的胜算,左玉良不敢草草出兵。况且如今,手中持有的兵权,差不多已经残骸四壁、兵残将败。

缅怀君主、死不投清

左玉良得知的崇祯帝溢死煤山,痛心不已,此后便大哭一场。自崇祯帝死后,李自成的农民军威望大增,李自成农民军和清军开始了明朝国土的纷争,在明朝灭亡的最后一刻,左玉良仍没有卸甲降兵。

正所谓:"投降无出路,不做亡国奴",亡国将领左玉良持有了一代将领最后的尊严。

关键词: 按兵不动 动荡不安

相关新闻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