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主子一死就归顺 说明精神支柱比啥都重要

时间:2022-04-13 13:43:09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垓下之战后,刘邦全面收复楚地,一路势如破竹,所到之处楚军纷纷投降。

打到鲁城时,却遭遇顽强抵抗。

没办法,刘邦出示项羽人头给鲁城人,鲁城人这才开门投降。

刘秀称帝后派军队攻打刘玄治下的并州,守将鲍永、冯衍誓死坚守,几次劝降也不成,直到两人确信刘玄已经身殁,才肯罢兵归顺。

唐朝初期,秦王李世民奉命征讨刘武周,喜爱上对方大将尉迟恭,不忍伤害,派人说降。

尉迟恭回复道,若要归降,除非我主公死了。

李世民苦恼了,刘武周那么年轻,一时半会也不会死。

于是,采用徐茂公计策,找了个很像刘武周的兵士,许诺丰厚条件,砍了他的脑袋去冒充,却被尉迟恭识破。

后来,李世民用计杀掉刘武周,拿着真正首级过去,尉迟恭大哭一场投降大唐。

先是拼死抵抗,誓死不降,主子一死就归顺,看起来好像不可理解,想投降早干吗了。

想想也很简单,这就是一个忠义礼节的原因,报恩和守义是人之根本,守义该有合适的对象,报恩也有目标,如今主子不在了,为谁守义报恩啊。

重新选择是人之常情,反正我已经为领导奋斗都到最后,对得起他了。

当然,除了忠义品性外,冯衍、尉迟恭等人还是比较有自知之明的,那就是知道自己几斤几两,不能接替老大位子继续干大事。

正因为明白自己不能做领导,只适合给别人打工,所以,才会在上司死后,需要再找一个领导,继续自己的打工生涯,这是生存下去的必要条件。

其实,每个人的行为都是因某种目的而生,冯衍、尉迟恭的先强硬后松懈,则凸显了精神支柱的重要性。

知道跟谁干,做事有目标这叫有奔头,尽管为领导拼杀奋斗的追求有局限性,但心中能有个信念,支撑自己怎么做已经很可贵了。

领导在,是行为准则和动力;领导没了,一切都随之逝去,个人再怎么努力没用,势必要做出新的选择。

思想总是决定行动,一个人忠义也好,有自知之明也罢,都不如有个精神支柱。

人这一辈子,怎么都要有个目标,倘若支撑自己的东西没了,其他的都失去了存在的意义,那就成了纯粹的行尸走肉。

(作者:冯衍)

(摘自《新商报》)

关键词: 精神支柱 自知之明 的重要性

相关新闻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