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朱棣与嬴政皆驾崩于外,新旧交接迥然不同,其实和继承人也有关系

时间:2022-04-13 07:55:28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永乐二十二年四月,明成祖朱棣命太子朱高炽监国,自己率领大明精锐直扑答兰纳木儿河,数次北巡,考虑到后勤补给的安全,明成祖的行军路线几乎是固定的,而阿鲁台等部族与明朝经过几次交锋,也是了解了大明的习性,所以,当获悉明军再次袭来的消息,他们选择了避让,不战而消耗对方实力,这也是千百年来草原部族的习惯打法。

电视剧《大明风华》中,朱棣驾崩前后,汉王朱高煦及赵王朱高燧蠢蠢欲动,他们手握重兵,最终却被杨士奇一道圣旨瓦解。其实,在绝对的实力面前,所谓的"技巧"从来就没胜过,只有遭碾压的份儿。

朱棣此次北巡,其实杨士奇并不在营帐中,真正的文臣只有杨荣和金幼孜。这两位多次跟随朱棣出征,深得他的信任,算得上是肱骨之臣了,有时候甚至行军途中还要给太孙朱瞻基上课。

古代新旧君王交替之际,表面看似平静,实则暗流涌动,一个不留神,先王指定的新君就面临被废的可能。比如春秋晋国的骊姬之乱,权臣里克在晋献公的灵堂上,当众斩杀了新君奚齐、卓子。

历史上,和朱棣同样命运的还有秦始皇,东巡路上得了重病,死于沙丘宫。不过,虽然君王都死在外面,但是秦朝和明朝的新旧交接迥然不同,明朝是太子朱高炽顺利即位,秦朝则是赵高伙同李斯篡改诏书,立了痴呆儿胡亥。为何明朝能顺利过渡而秦朝则出现了更改皇帝遗志的的不同结局呢?

说到根上,其实和继承人有很大的关系。秦始皇生前很长一段时间没有指定继承人,朱高炽则监国二十余年。

激怒之下的秦始皇就把咸阳城的术士抓了起来,相互告发,结果牵连出463名读书人,最后挖了个坑,把他们都埋了。

宅心仁厚的扶苏也觉得他老子挺暴躁的,就给秦始皇上书,让他和蔼一点。秦始皇就觉得,你这小子真是天真的可爱,由着他们胡说,你坐的稳?然后这老头儿什么也没说,就把扶苏打发到九原,和蒙恬修长城去了。

东巡路上的秦始皇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会如此迅速的病入膏肓,弥留之际,他思考最多的肯定还是江山继承人问题,谁有能力接任呢?

虽说自己有二十几个子女,真正能上台面的也就扶苏了,两年前,让扶苏去苦寒之地的九原,其实是有深意的,秦并六国,天下汹汹,而此时秦国的主力却都在边关,五十万征岭南,三十万守长城,万一六国复燃,谁能控局?此外,这世上最难测的还是人心!别人煽风点火,你也跟着瞎咧咧,这个天下听谁的?

与丧会咸阳而葬

虽然没有写明他是继承人,但是,扶苏是葬礼的主持者呀,这是抗招魂幡的,皇位理应他坐,即便别人不同意,蒙恬手里还三十万军队呢。这个时候不就是比谁的拳头硬了?

但是,在接到赵高等人发来的矫诏后,很快就自杀了。

敢情这两年,公子扶苏啥都没学到。

我们再看看朱高炽。

靖难之役开始不久,建文帝派遣李景隆率领五十万兵马包围北平,朱高炽合理分兵、拼死守卫,攻城无望的李景隆被迫撤退。

二十余年来,朱高炽屡次监国,已经有了丰富的理政经验,满堂文武大臣,打心里已经认定他是未来的帝王。另外,他对朝堂的把控已经相当娴熟。举个例子,朱棣驾崩前后,朱高炽的劲敌------汉王朱高煦在京城布下大量暗桩,时刻监视着皇城的一举一动。

朱高煦自以为做的天衣无缝,不成想朱高炽一直在窥视着他:

至是高煦入朝,悉上瞻圻前后觇报中朝事

结语

赵高、李斯等人篡改诏书,其实他们内心也是有着各自的小九九,赵高担心自己与扶苏不是一路人而被清算,李斯则幻想着将自己的宏伟蓝图在秦朝变成现实,于是两人一拍即合。但是,也正如前面所说,这一切在三十万秦军面前只能被碾压的粉碎,当然有个前提:统帅是个可托付之人,事实证明,扶苏真的扶不起来,篡改诏书这事儿,赵高、李斯赌对了。

而到了明朝,王位继承,早已有了定式,就算有人想折腾,也是掀不起浪花了。

关键词: 二十余年 迥然不同 一举一动

相关新闻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