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老照片清朝灭亡前夕的社会生活,乞丐瘦得不像样

时间:2022-04-11 15:37:25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这是一组由贝恩新闻社发行的清末老照片,记录了清朝灭亡前夕的人物肖像和社会生活,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这些老照片结合我们以前了解过的历史,形成了一幅更为生动、更为全面的历史画卷。

这幅形销骨立的状态,让人深感心痛。清末社会凋敝,底层百姓的生活非常脆弱,一旦遭遇天灾人祸,因为没有积蓄,全家人立即陷入缺衣少食、无处栖身的境地。因此,乞丐、难民所在多有。

广大底层百姓常年在温饱线上挣扎,朝廷不仅没有发展民生,反而增加了税赋负担,征新税用以举办新政。此举使得百姓的生存更加艰难。

有几个人都拿着竹篮,一个妇女还把它挂在腰间,它就是民间取暖的法宝--竹编火笼。火笼用竹篾编成,里面是陶钵,用来盛木炭。每到隆冬时节,乡下特别冷,于是大人小孩老人们就把烧得红红的木炭放入火笼钵内,随身携带取暖。现在取暖条件大为改善,没人用这种火笼了吧?

清朝前期,绿营有很强的战斗力,但到了清末,绿营在国防方面就是摆设,祸害百姓有余,遇敌则一触即溃。慈禧太后执掌大权之初,开始对多达60万人的绿营进行裁撤,直至辛亥革命前夕,仍剩余10余万人。朝廷在裁撤绿营的同时,大力发展勇营,后来又编练新军。

这张照片拍摄于1908年"太湖秋操"期间,也就是新军的秋季演习,检阅新军的编练成绩。当年光绪帝、慈禧太后先后去世,秋操并未因此停止举行。士兵全都臂扎白布,以这种方式致哀。

清朝把兴修铁路列入国家发展计划,始于1886年。即便如此,因为顽固派阻挠以及缺乏经费等原因,铁路建设十分缓慢。在开通的线路中,管理混乱,时常发生安全事故。我们在照片中看到,商贩公然在铁轨上摆摊,旅客随意穿越铁路,潜藏着很多隐患。

根据照片上方的英语标注,你能认出此地是哪里吗?这种泥泞坑洼的街道,在当时的大城小镇普遍存在。即便在北京,柏油路、石板路也没有多少。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些城市先后创办了各种类型的女子学校,开启了近代化的女子教育。不过,这些女校有着明显的贵族化倾向,学生大多出身于开明的富贵之家。照片中的学生衣着光鲜亮丽,也是当时最为时髦的装扮。

此处应该是在崇文门瓮城内拍摄,城楼和城台显露破败痕迹。

这是靠手艺吃饭,没有丰富经验或者两个人配合不默契,很容易让木板厚薄不均。干这一行更是靠体力吃饭,两个人锯完一棵原木可能需要一整天,干下来浑身酸痛、僵硬。别问我是怎么知道的,我20岁时干过。

关键词: 慈禧太后 清朝灭亡 社会生活

相关新闻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