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北宋最能打的文官,平定吐蕃之乱,此人不是范仲淹

时间:2022-04-11 14:49:36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文/雨田观史海 大鱼首发

北宋的官场是个怪圈一样的存在,强如汉唐时期,大臣们和皇帝都是以开疆拓土为己任,有道是"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到了明朝,更是将首都迁到燕京,一方面是因为遵循朱棣天子守国门的传统,而另一个思考点,又何尝没有开拓疆土的想法呢。反观有着土豪财主之称的--大宋则是安于守成,甚至对于以下想要进行开边的大臣集体进行弹劾。《宋史全文》记载

"《讲义》曰:一王恢而启三十年穷兵之祸,一王韶而贻数千里流血之毒。"

上面讲到的其中一位就是--王韶,作为北宋积极拓边西北的领导人物,却被史书评价成一个因为政绩和金钱拓边,导致数千里国境被荼毒的奸臣,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

为何这样一位拓边的能臣,却成为为史学大家和大臣们口诛笔伐的对象?进士第,胸有大略

王韶出生在江西德安,和很多南方士子喜欢死读书和专研党争不同,王韶这个人除了读圣贤之书之外,还喜好纵横,颇有先秦张仪和苏秦的风范。在嘉佑二年的科举中很中了进士,但在官员选拔中,苦于关系和学问,一直没能在京城谋得好差事。

于是心灰意冷的他来到了陕西等西北边疆,寻找机会,他被派到建昌军司任理参军。因为性格豁达因为其喜欢谈论时政,且热衷和主张积极拓展西北,这种想法很得当时改革派新党人士的认可。

熙宁元年,改革派以王安石为首,正式进入大宋中枢,开启了新党执政时代。而依附于新党势力的王韶也颇受重用,在熙宁元年,游历陕西和边关数年的他给王安石自荐了《平戎策》

"西夏可取。欲取西夏,当先复河、湟,则夏人有腹背受敌之忧……幸今诸羌瓜分,莫相统一,此正可并合而兼抚之时也。诸种既服,唃氏敢不归?"

早在他经略熙河期间,就与王安石关系匪浅,王安石几次力排众议,作为他的改革后盾,让他得以在和地方保守势力的较量中,接连罢免了王韶的上司郭逵和李师中让他的拓边能顺利进行。《宋史》记载

"王安石主韶议,为罢师中……后帅郭逵上韶盗贷市易钱,安石以为不足校,徙逵泾原"

不过两人可能有缘无分,在王韶班师回朝的时候正好王安石因为改革被贬出京。而熙宁九年王安石再度回京的时候,双方却因为唐瑊的任贬问题和王安石闹翻,最后在神宗的调停之下,才得以言和。不过王韶还没来得及缓和与王安石的关系,王安石就二次罢相出走江宁。

如果和王安石的矛盾可以说是内部矛盾的话,和朝中一些保守派的矛盾则是水火不容。这也是他一直被后世史学家和官员抨击的地方

正如期初雨田所说的一样,朝中很多大臣对于拓边都是很不感兴趣,原因在于他们认为当前宋朝应该要守内和御外,这一点对以司马光等旧党跟根念最深。和王韶有矛盾的李师中就指出:

"唐于西域,每得地则建为州,其后皆陷失,以清水为界。大抵根本之计未实,腹心之患未除,而勤远略、食土地者,未有不如此者。"

认为拓边这种费力不讨好,劳民伤立,应该要停止。而且向来以仁政待人的宋朝认为,拓边意味着杀伐,这是号称仁义之师的宋朝所不能接受的。

关键词: 仁义之师 水火不容 可以说是

相关新闻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