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蒙恬自杀前究竟说了什么?让曹操推崇备至?每当委屈时必读一次

时间:2022-04-09 18:47:25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社会里,形成了一整套君臣关系的理论,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君要臣死,臣得不得死。"历史上很多人都因此丢掉了自己的性命,丧失了原本大好的局面,虽然留下了万世名节。

但是对于整个朝廷以及国家百姓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事,甚至有的人,在遵从了君王的命令,选择自投罗网或者自杀之后,导致了改朝换代的发生,这样的忠君思想真的是很不可取。

"君要臣死,臣得不得死。"这句话出自董仲舒所编撰的"三纲五常",全文的内容如下:"君要臣死,臣不死是为不忠;父叫子亡,子不亡则为不孝。"其实在董仲舒之前,这样的思想已经被人实践了。

战国末期的秦国名将白起在违抗了秦昭襄王的命令之后,被秦昭襄王赐死,他没有选择反抗,而是听从了秦昭襄王的安排,用杀敌的刀剑结束了自己的性命。

几十年后,这样的悲剧再次发生,而悲剧的主角则换成了扶苏和大将蒙恬。

在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于巡游的路上,为了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秦始皇的二儿子胡亥、丞相李斯在中车府令赵高的蛊惑之下,向世人隐瞒了秦始皇的死讯,秘不发丧。同时,他们利用秦始皇的身份向扶苏和蒙恬下达了让其自杀谢罪的命令。

得到这个虚假命令的扶苏并没有丝毫的怀疑,他在朝着咸阳的方向行了跪拜大礼之后,用随身携带的武器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在自己所著的《读通鉴论》评价这件事情的时候说:"商始兴而太甲放,周始兴而成王危,秦并天下而扶苏自杀,汉有天下而惠帝弗嗣,唐则建成死于刃,宋则德昭不令其终,明乎建文之变而憯尤烈。"

与此同时,蒙恬也得到了同样的命令,他先是劝说扶苏不要自杀,说秦始皇派遣自己和扶苏带领30万大军把守边疆,关系重大,不应该因为一个使臣的到来而选择了自杀,先派人去咸阳打听一下具体的情况,再死也来得及。

然而,这样的劝说并没有改变最终的结局。

面对朝廷派来的使臣,蒙恬很是怀疑的,他认为自己即使有罪,也罪不至死。在得知自己的弟弟蒙毅已经被杀之后,心死如灰,也决意赴死,以全名节。

临死之前,他说出了发自肺腑的两句名言:

"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功信於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馀万,身虽囚系,其势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我蒙恬家族为秦国出生入死已经有了三代,我现在手上有30万精锐之师,即便遭到囚禁,我完全可以起兵反叛,但我没有这么做,因为我不能忘记先主的教导。

说的多么好啊,奈何胡亥已经下定了决心杀死蒙恬,结果蒙恬含恨吃下毒药自杀。可能蒙恬没想到,三百多年后枭雄曹操在看了他的遗言后,每看一次就流泪一次,这是为何?

《让县自明本志令》,又名《述志令》,是曹操56岁写的。此时的曹操已经完成统一北方,个人事业和声名都来了最巅峰时期,接下来就是如何一统全国。一个人越成功,也就是越危险的时刻,曹操就面临着这样的情况,正如东吴周瑜斥责的那样,"操虽托名汉相,实为汉贼!"

各种指责、谩骂、非议等铺天盖地,曹操认为有必要出来解释一下,于是写了《述志令》。在里面曹操解释了自己并不是外人所说的那样,"有不逊之志"。曹操还以齐桓公、晋文公为例,说他们称霸后,仍然尊重周天子;还提到周文王在"三分天下有二"的情况下,仍然尊奉殷王室。

当写到秦二世胡亥要毒杀蒙恬,曹操更是感动不已,"每读此二人书,未尝不怆然流涕也。"曹操之所以看到蒙恬遗言会流泪,实在两人有着相同的处境,没有蒙恬筑长城北击匈奴,秦朝北境永无宁日。

曹操认为如果好汉朝没有他,"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有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如此看来,曹操当时内心煎熬与蒙恬临死前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两人都是有大才的。

关键词: 秦昭襄王 三分天下 虚假命令

相关新闻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