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宋朝与明朝为什么都被外族给灭了这两个王朝都有一个致命缺陷

时间:2022-04-08 10:55:50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宋朝和明朝,在我们历史上算是非常重要的两个朝代,仔细对比这两个王朝,发现两者有着非常多的相似点。

政治制度上,两个朝代都是重文轻武,都是文官在政治上是主导地位;外部环境上,两个朝代都饱受外族的侵扰;在对待抗击外敌的中流砥柱的良臣武将上,都有自毁长城的举动;两个朝代的皇帝也有较大的相似之处;两个朝代都出现了以姓氏命名的军队,并且,都流芳百世了。

但是,相较于南宋被蒙古灭了,明朝政权被满人颠覆至今还让很多人无法释怀。好歹那时的蒙古人都打到欧洲了,圈地一大块,间接替宋人圆了场面。而满人后来的窝囊样,哪有当初横扫中原的得意劲。中国历史上一直就有强敌窥视,为啥单单是这蒙古和满人可以推翻前任汉人政权呢?

有人说,这是和宋、明两朝的主导文化有关。

先谈宋朝。

由于赵匡胤是夺了人家柴家的天下,很是担心自己的武将们,也如拥护自己一般,弄一个什么"黄袍加身",还装模作样的在酒后"吐真言"。他的那些部下哪能不明白他的心思,于是,纷纷请辞。

第二任皇帝赵光义,在这基础上,更是抬高了书生的地位。于是,就成了后人皆知的,宋朝尚文不尚武,这个的确影响军队的战斗力,但是,其致命的短板是在于一个规定,那就是:将军队的"调兵、管兵、统兵"这三大块权力给分开了。

这如何理解?

就好比一队人马,平时是军队的"三衙"管着,包括日常的训练。这时前线出现战况,需要调兵,这调兵权力当然是皇帝说了算,不过,中间还隔着个枢密院,这里面当官的可都是读书人,要等他们奏请皇帝,这军队才能上前线。

这也就罢了,最雷人的是,皇帝"临时点将",我给你一支部队,打完仗后,你还得将部队再还给我。这仗能打得好嘛?不要说将领和士兵不熟悉,就连士兵最基本的作战状态都无法了解,这打仗不是等于碰运气嘛。赵匡胤此举,也够创新的,他想的是保自家的太平,却没想过祸从外部来。

一支"非正常"的军队就已经让宋朝很是吃亏,还有一个天然的缺陷,才是时刻威胁宋朝的存亡,那就是:"燕云十六州",它的战略意义,看看历代王朝如何做便知。柴荣若是再多活几年,这处地方必定拿回,不过,到了赵匡胤这,不知道他怎想,据说是想花钱赎回,但是,他死的突然,这个计划也被耽搁了,后来的赵光义似乎没顾过来,于是,就看两宋的历史,轮着和辽、西夏、金,后来是蒙古过招。

有人将宋朝的灭亡归于全民族没了"尚武精神",再直白些说,就是没了"血性"。这有失偏颇,这是统治者认识狭隘导致的"灾难",或者说这是赵匡胤,包括后来皇帝内心的一种"心虚"。柴荣当时如此信任他,他却欺负孤儿寡母,如是以中国的传统文化来批判,他就是个"不义之人"。其实,后来柴荣也是有防范,让赵匡胤管禁军,等于将他和军队分开,只是历史上的机缘巧合,让他又和军队汇合了。

而他为了摆脱心里的这种"纠结",干脆以压制武将的统兵权为代价,难道他不知道一个国家必须得有战斗力强悍的军队么?不过,他心里害怕,甚至,可以说是到了一种恐惧的程度,以至于,从制度上进一步架空了武将,也等于让他的宋朝少了强有力的保护。

如果,大家都不尚武,何来岳家军?皇帝为何容不得岳飞?一是岳飞太正统,执意要将被俘的前皇帝和太上皇弄回来,二就是他太有号召力了,整个军队惟他听命。皇帝害怕呀,国家和自己的位置比较,后者更重要。这就是为何中国后来的王朝,哪怕厉害的明朝,不过就300年左右就没了,大家只想自己。

再看明朝。

明朝的灭亡,可以说是咎由自取。皇帝自己都不管事了,将这些事情扔给宦官,这个国家还会正常发展么?明朝是烂到了根子里,整个官僚体系自上到下,都坏了。就如同房子一样,梁歪了,房子能不倒么?明朝的风气,可以用"享乐"二字来形容。满人都进关了,秦淮河畔,依旧纸醉灯谜。

这种现象的出现,当然非一朝一夕就能形成,这和整个明朝的经济、文化发展有着必然的联系。最有影响力的莫过于青楼行业,鼓励私人资本进入。而"享乐"生活直接拉动"攀比"消费,这就会间接滋生腐败。现在看一些明朝的小说,寻常人家都会透露出对"高大上"物资的羡慕。

这可是和中国传统文化中"淳朴"直接背离。而这一切,产生的后果就是"贪生怕死"。南京城陷时,不是很多东林党人都降了么,平时书是读的厉害,为啥这时不能"以死明志"了?据说,那个钱谦益临了改了主意,不投湖自杀了,后来,跑到北京做了个小官。

整日里泡在"温柔乡"的人,能有杀敌的斗志么?明朝是败在了自己的手上,就算不是满人,换了其他什么甲乙丙丁人,一样完蛋。所以说,每个王朝的覆灭,都有各自的原因,不能一概而论。尚武不是打赢仗的绝对条件,最重要的是君臣同心。

刘彻为何能赶跑匈奴,他相信卫青和霍去病,唐朝为何能压制突厥,后方的皇帝相信前方的将领。宋、明两朝的失败,"君臣离心"就占了很大比重,再加上,各自的某些缺陷,注定了此下场不可避免。

参考资料:

【《宋史》、《明史》】

关键词: 可以说是 装模作样

相关新闻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