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流传千古的隆中对策 也暗含缺失

时间:2022-04-05 14:45:06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陈寿《三国志》卷三十五《蜀书·诸葛亮传》记述刘备三次拜见诸葛,诸葛亮为其制定了霸业可成的策略,也就是小说《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对策》。

诸葛亮为刘备设计的成就霸业、复兴汉室的战略,一为夺取荆(州)、益(四川)二州为根据地,外结孙权,积蓄力量攻取中原;二为谋夺中原从两路入手:一路待天有变,则命一上将率荆州之兵由荆州以窥宛(南阳)、洛(阳),另一路是刘备率益州之众出秦川,以钳形攻势争夺中原。

当时曹操以许昌为首都,而荆、襄(阳)距许昌最近,用兵也最简便,所以诸葛亮以荆襄为主,汉中为辅,将主力部队集中在荆州,亲自坐守指挥。

后来因庞统战死,不得不奉命进川,将守荆州大任委之关羽。

问题是,把荆州作为经略中原、复兴汉室的战略据点,毕竟是一厢情愿。

因为荆州处于江东的上游,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四通八达,攻守皆宜,无论政治经济都关乎孙吴的安危,对吴同样具有战略地位,当然为吴所必争。

早在隆中对策提出的前八年(公元200年),鲁肃就建议孙权"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竞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208年,鲁肃再次分析荆州的战略地位,强调荆州是"帝王之资",必须夺取。

甘宁、吕蒙更明确提出夺荆州,再规巴蜀,最后在中原与曹操争锋。

对于以荆州为据点,蜀国内部也有不同看法。庞统认为"东有孙吴,北有曹氏,鼎足之计难以得志",可惜庞统的意见没有引起刘备的重视。

问题很清楚,从蜀魏的矛盾关系看,以荆北上攻宛洛是正确的,但从全局看,特别是从蜀吴的关系看,以荆州为据点,必然和吴发生冲突。

尽管鲁肃为联刘抗曹,在刘备借荆州的文书上签字做保人,并不说明鲁肃忽视荆州的战略地位。刘备"借"了人家领地赖着不走,成为自己攻防据点,自然要引起吴的不满。

对于孙刘因荆州必然失和,曹操的谋臣们早已察觉。蒋济就对曹操说:"刘备、孙权外亲内疏,关羽得志,必不愿也。"

因此赤壁之战后,曹操坐看两雄相斗,不时离间,等待其毙。事实也是如此,大战后魏蜀吴三家矛盾,随着荆州归属而转换。

刘备偷袭荆州四郡,巧取益州,其势力严重威胁孙权。

孙刘双方都出动了重兵争夺荆州,只是因为曹操想趁火打劫、出兵汉中,刘备与孙权的矛盾才又转为刘备与曹操的矛盾。

为了自保,刘备被迫与孙权讲和,平分了荆州。

但是孙刘矛盾只是缓和,并没有彻底消除。曹操虽在赤壁失利,但不是全军覆没,军事力量仍很强大。诸葛亮在对策中说"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

但实际上,在时机"变"得还不成熟的情况下,就命令关羽出兵北伐,而益州军又没有如对策所规划的紧紧呼应,邻近上庸守将刘封、孟达也没有配合,特别是关羽刚愎自用,失和孙吴,被曹吴两面夹击,荆州全军溃败。

关羽被杀,无疑对蜀是严重打击。

刘备倾全部兵力伐吴,企图收复荆州,可是战术上的错误,又一次遭到毁灭性失败,从此蜀国由盛而衰,失去了夺取中原的实力。

诸葛亮虽承先主遗诏,继续伐魏,但是由于荆州失守于前,上庸、新城失于后,从东线荆州出击已不可能,只有改为从益州北伐。

奇怪的是,诸葛亮北伐时,并没有由益州出秦川,却绕道西行经天水、武都各地几度出祁山,其真实目的在于借助马超、马岱、姜维的影响,解决兵源军粮的不足,小说当然不这么表现。

可以说,诸葛用兵已经由进攻趋于保守,鞠躬尽瘁而已,并且"出师未捷身先死",复兴汉室的宏图终化为泡影。

(作者:鲁德才)

(摘自《今晚报》)

关键词: 流传千古 目的在于

相关新闻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