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程咬金和侯君集在战场上犯了错,选择截然不同,难怪程咬金能善终

时间:2022-04-05 07:51:27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程咬金和侯君集都是李世民身边的得力干将,在平定天下的过程中跟随李世民南征北战,立下汗马功劳;在玄武门之变中紧紧与李世民站在一起;在贞观时期也发挥了武将的巨大作用。两人都是唐初的功臣。

李世民登基之后,侯君集因功获食邑1000户,程咬金获食邑700户,仅仅从这个封赏来看,侯君集的功绩在程咬金之上,这主要体现在玄武门之变中,也因此,贞观时期两人的境遇有很大的不同, 程咬金主要在地方上做刺史,大部分时候还督几个州诸军事。

而侯君集多数时候在京工作,出将入相,参预政事,也算是贞观时期的宰相,但就是这个宰相却在后来攻灭高昌国的时候犯了错。640年,高昌国挑战大唐的权威,于是李世民任侯君集为交河道行军大总管,统领大军攻打高昌国。

战事进行的很顺利,很快高昌国就被灭国,而侯君集"刻石纪功而还。"这在侯君集看来是无上荣耀的事情,自己立了大功凯旋,必然会得到更多的封赏,但是等待着侯君集的却并不是什么封赏,而是冷冰冰的大狱。 那么,侯君集究竟犯了什么错呢?

《旧唐书》记载:"曾未奏请,辄配没无罪人,又私取宝物。将士知之,亦竞来盗窃,君集恐发其事,不敢制。"

翻译过来就是,侯君集犯了三个错误:其一就是在没有奏明皇帝的情况下,擅自将没有罪的人发配了;其二就是扣了不少高昌国的宝贝;其三则是在其二的基础上,侯君集只能看着自己的部下也抢掠财物。

这些罪证传到京城,自然有司就定了侯君集的罪,等他一回到京城,就进了大狱。不过侯君集在狱中待的时间并不长,一来李世民觉得这样做似有不妥,毕竟侯君集灭了高昌国,这是大功一件;二来岑文本也上疏为侯君集求情,奏疏的大体意思是"命将出师,主于克敌,苟能克敌,虽贪可赏"。

李世民顺水推舟就将侯君集放了出来,虽然这件事表面上来看过去了,但是在侯君集这里始终没有过去,就如同他所发的牢骚一样:"我平一国,还触天子大嗔,何能抑排!"这成了侯君集的心病,而君臣之间的关系也出现了裂痕。

后来侯君集还曾当着张亮的面说要反的话,张亮吓得赶紧告诉了李世民,但当时他尚还是满腹牢骚,并没有真的做什么,后来却开始和太子李承乾搅合在一起。李承乾因为觉得弟弟李泰威胁到了自己的太子之位,所以想要除掉李泰,甚至还想要逼宫,只是这些统统没有成功,就被李世民给发现了。

侯君集曾对李承乾表示自己会助他一臂之力,两人之间多有联系,而事后,他的女婿就将他出卖了。侯君集最终被处斩,并籍没其家,在他临终之际,还惦念着自己曾攻灭两国的功绩,让李世民放过他的一个儿子,李世民倒是如了侯君集的意,将他的妻子和一个儿子发配到了岭南,其余的都死了。

同样是在战场上犯了错,被处罚,程咬金的选择却和侯君集截然不同。656年,程咬金(程咬金是曾用名,其实真正名字应该是程知节)任葱山道行军大总管,连同副手王文度以及前军总管苏定方领兵攻打阿史那贺鲁。

在这一仗中,苏定方立下大功,王文度害怕苏苏定方独得军功,遂提出和苏定方意见相左的建议,阻碍大军前行,并矫诏节制程知节。

而程知节竟完全听王文度的摆布,拒绝了苏定方提出的囚禁王文度的建议,以至于延误了军机,更是让兵马在冰天雪地里损失很大,很多马都瘦死了。后来在打了胜仗的情况下,"有胡人数千家开门出降,知节屠城而去。"

这同样是王文度提出的建议,目的就是能够掠夺更多的战利品,而程知节并不阻止,反而极为赞同,等大军回师之后,王文度被处死,而程知节也被免官。程知节平静地接受了这个处罚,当然,没过多久,李治又起用程知节为岐州刺史。

只是聪明的程知节没有赴任,而是选择乞骸骨。当时的程知节已经年近七十,自知年纪大了该退了,所以想告老还乡,而李治也同意了程知节的请求。665年,程知节去世,时年77岁。与侯君集相比,程知节能够善终并不是运气,而是他自己的智慧。

他知道伴君如伴虎,也知道错了就要承担,所以在被李治免官之后,他并没有觉得自己过去的功绩有什么了不得,也不觉得自己被处罚有什么委屈,自然就能坦然接受这一切。

关键词: 觉得自己 的情况下 截然不同

相关新闻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