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楚汉战争:三秦之战之汉军崛起

时间:2022-04-04 10:49:34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攻方:汉国。

主要战役统帅有:刘邦、韩信、郦商。

守方:雍国、翟国、塞国。

战役双方:

主要战役统帅有:章邯。

战役持续时间:

自汉元年五月开始,到汉二年六月结束,总共持续大约十四个月。

战役进行的三个阶段:

汉军主力全面进攻时期(五个月);汉军偏师扫荡三秦残余部队时期(八个月);汉军攻灭三秦最后据点时期(一个月)。

下面正式进入三秦之战:

关于三秦之战的真正开启时间,目前在史书中存在有两种记录:

一者为《史记》中的记录:

这里是指的汉军在汉元年八月起兵,而后从故道进攻三秦之首的雍王章邯。

一者为《汉书》中的记录:

这里则是指的汉军在汉元年五月起兵,也是从故道进攻雍王章邯。

从这二者的记录来看,他们的进攻方向都是一致的,但是在时间上却存在着严重差异。毕竟前后相差三个月,这已经不能用误差二字来形容了。

然后再看汉军主力是什么时候攻出关中的

秦汉历法是以十月为岁首,九月为岁末。因此无论是《史记》中记录的"十月汉王如陕",还是《汉书》中记录的九月派兵出武关,都能证明到九、十月份三秦之战已经进入第二阶段了。

下面再看地图:

再看地图:

再看地图:

如上图所示,仅仅从南郑到函谷关的直线距离,便有足足四百多公里。若是再按照图中的路径行走,那么至少也要在六百多公里以上。

如此严格按照《史记》中的记录,很难想象汉军能够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便从汉中攻入关中,同时又攻出了函谷关。毕竟是数万大军,哪怕仅仅是行走,恐怕都要走很长的时间,更何况在这期间汉军的作战范围更是遍布整个关中地区,因此三秦之战的过程绝非两月就能了结。

所以无论是从哪个方面讲,《汉书》中的记录都要更为可信,因此本文便以《汉书》中记录的"五月"作为三秦之战的真正开始时间。

接着再看此次三秦之战前汉军的军队部署情况:

汉王刘邦自然是最高军事统帅,而大将军韩信则是三秦之战的最高总指挥(疑似)。

那么此次汉军中的主要将领又有哪些人呢?

目前按照史书中的记录,除了如吕泽及其派系的人没有被明确记载外,在反攻三秦前能够担任汉将军职务的总共有六人:

以上六人中,卢绾虽然是将军,但因为"常侍中"的缘故,所以更多的还是负责中枢指挥,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前线作战中。而郦商、周勃、曹参、纪成和陈署五人,便应该是真正负责前线作战的指挥将领,所以不夸张的说也算是刘邦为汉王时的五虎上将吧。而在这五虎上将之上,则又有大将军韩信。

所以如果用现代观点来看反攻三秦前的汉军指挥层的话,便是这样的:

当然了,以上这些称呼都只是比喻,在真实的历史中,肯定要更加复杂。并且当时汉军中的一些特殊人员也不一定就都归属于那五大将领统属,很有可能是单独行动的。比如此时担任右骑将的傅宽、担任骑都尉的靳歙以及担任上队将的高邑等人,他们的职务品秩虽然不如将军,但也有独自领军的记录。

至于此时还作为郎中的樊哙、担任太仆的夏侯婴、以及其他一些人员则基本就是在以上这些人的领导下作战。当然了,之后这些人中也有升迁比较快的,比如樊哙就是在三秦之战中迅速升迁为了将军。

如此基本确定了三秦之战中汉军的主要指挥人员,然后再看三秦之战具体发动时的情况。

参照《史记》中记录的"汉王用韩信之计,从故道还",以及《汉书》中的"五月,汉王引兵从故道出袭雍",我们可以确定一点,那就是此次汉军反攻三秦之战是从故道而还。

同时再按照《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有关须昌侯赵衍的记录:

这里记载的内容是在汉军反攻三秦之初,就已经被雍王章邯知道了,并派遣了军队进行严密防守,于是刘邦便准备退回去。熟料此时担任谒者的赵衍却向刘邦献上了"从他道"的计策,也就是重新走一条让章邯无法防备的道路,如此才有了后来的汉军从故道进入关中的故事。

从地图中看,秦汉时期从汉中通往关中主要有四条路可以走,分别是故道、褒斜道、uD84FuDEBC骆道和子午道。但是从前文须昌侯赵衍的记载来看,汉军当时应该还并不知道有故道,所以就只有褒斜道、uD84FuDEBC骆道和子午道了。

uD84FuDEBC骆道这条道路,在史书中最早是见于三国时期,因此秦末楚汉时期很可能还尚未开辟出来。并且这条道路虽然最为捷径,但也最为险峻,所以uD84FuDEBC骆道便不再考虑范围之内了。

至于褒斜道,正如《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的:"栈道千里,无所不通,唯褒斜绾毂其口",这说明褒斜道在当时确实是非常适合大军行走的一条道路。

再依据刘邦在抵达汉中后送张良去韩国时的记载:

如上记载,当时张良离开刘邦时走的正是褒斜道。但可惜刘邦为了向项羽展示他没有东出的意向,便听从张良的建议将这条道路给一把火烧了,所以褒斜道很显然也不能走了。

那么唯一剩下的一条道路,便是刘邦来时的道路,也就是子午道。之前刘邦"从杜南入蚀中"抵达汉中,那么如今是否也要从这条路返回去呢?

虽然目前看来刘邦要想东出就只能走这条路了,但正如须昌侯赵衍的记载中所谓的"雍军塞陈"。汉军能够分析出的结论,章邯未必分析不出,所以雍军重点防备的地点很可能就是子午道的出口处。这样一来,刘邦最后的东出希望便基本破灭了,因此也难怪当时的刘邦会生出"上计欲还"的想法。

好在,因为赵衍献上了故道之策,所以便给了汉军新的东出机会。

当然了,虽然是赵衍献上的故道之策,但真正展开部署的,还是大将军韩信,因此在《史记》中才会记载为"汉王用韩信之计,从故道还,袭雍王章邯"。

上图所示,便是三秦之战最初的情况。当时的雍军还主要集中在杜县一带,以防备汉军从子午道攻出,却不料汉军居然经由故道,从陈仓出来了。

面对这种严重的军事误判,可想而知当时的雍王章邯会有何等惊恐的表情。当然了,章邯并非在陈仓一带就完全没有防备,只是雍军主力毕竟不在陈仓,所以尽管章邯带领一支精兵抵达了陈仓,却也是无济于事。

如上,章邯率部迅速抵达陈仓迎战汉军,但可能是因为主力尚未抵达的缘故,所以雍军初战不利,很快便退到好畤一带了。

如此也就到了三秦之战的一个关键节点,好畤之战。

而说起好畤之战,便又要提出一位和好畤之战有关的重要人物,那便是前文提到的担任汉将军职务的纪成。

这条有关纪成的记载很简单,就是指的汉将军纪成参与好畤之战,战死。

一般而言,只要是战争,就总是有死有伤的,所以三秦之战中有个别人物战死,这很正常。但不正常的就是,纪成作为汉军当时少有的将军,却在这场战役中战死了,这就是很大的问题了。因为正是纪成在这场战役中战死了,所以刘邦才会在汉帝国成立后为了纪念纪成,直接将他的儿子纪通封为列侯。

因此纪成战死好畤,肯定是一件影响非常重大的事件,如此也就需要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好畤之战的真正过程。

下面再看其他人物参与好畤之战的记录:

从这里三人的记录中就可以大致理清楚好畤之战的具体过程:

首先,汉军应该是在好畤南与雍军发生激烈交战,而后在击败雍军后,包围好畤城,但却无能攻下。其后汉军在肃清好畤周围一带的雍军后,又因为雍军统帅章平离开了好畤城,遂才攻下了好畤城。

在这其中,周勃的功劳应该是最大的,毕竟史书中记录是"最"。又因为此时曹参和周勃都是将军,所以他们应该是负责前线指挥的人员,而其中周勃应该是前敌总指挥,所以说他的功劳最大。至于曹参则应该是先锋将军,所以率先在好畤南与章邯军开始交战。另外樊哙因为当时职位较低,所以仅仅是具体冲锋陷阵的人。

那么现在的问题来了,按照以上的记录,汉军进攻雍军,说是势如破竹应该不算过分吧?那么将军纪成又是怎么战死的呢?

所以说,真实的汉军与雍军的交战,至少没有表面上的那么顺利,否则纪成也就不会战死了。

因此需要重新再看《高祖本纪》中有关三秦之战的记录:

如上记载,汉军平定雍国,主要是有三个节点:一为陈仓、二为好畤、三为废丘,自此之后汉军便基本平定了雍地。

而陈仓之战已经说过了,那么雍军本来在已经惨败的情况下,又是怎么在好畤一带构筑起一道新的防线呢?并且单从这四个字"止战好畤"中就能看出,雍军在这里应该是成功阻截住了汉军。

那么再还原一下,当陈仓之战汉军大破章邯军后,是发生了什么事件才能让章邯在好畤迅速拉起一道勉强挡住汉军的防线呢?

如此,其中最大的可能就是将军纪成的战死了。

再按照纪成跟随刘邦灭秦之前便是将军的记录,那么其人在反攻三秦中的角色,或许要更加重要。而这种重要性的表现形式就是,会因为纪成的战死而影响汉军的整体进攻态势。

由此笔者猜测,按照纪成当时的地位,以及事后刘邦对其的封赏态度来看,恐怕他才是真正的汉军前线总指挥。

而正因为纪成在好畤一带的战死,才让雍军成功在好畤一带阻截住了汉军。

当然了,纪成的战死恐怕也并非是他个人失误造成的,毕竟汉军征战天下战死了那么多将领,可最终也就只有那三人为他们的亲人带来了封侯之位(除了谋士郦食其)。

如汉政权的第一位御史大夫周苛,战死后,汉庭加封其子为列侯;如功比舞阳侯的将军奚涓,在战死后,汉庭封其母为列侯;再加上这里的纪成。

显然相比前两者来说,纪成的战死要更早,所以如果不是战死的更加悲壮,更加有意义,何以换来刘邦最后的如此怀念呢?

有关纪成战死的那场战役的具体过程目前已经无法获悉了,但那场战役对汉军的影响应该是非常之大。所以在之后不久,刘邦便重新调整作战部署,由周勃和曹参负责前线指挥,其中以周勃为主。由此汉军遂在更加猛烈的进攻下,击败章邯军。而从章邯逃亡到废丘的那一刻开始,雍国就再无回天之力了。

不过虽然雍国大势已去,但一些小型的战役还在继续,毕竟雍国地域广袤,各地驻守的军队也是不少的。

如上记录,当时汉军在攻下咸阳,并将雍王章邯包围在废丘章邯后,便在刘邦的命令下开始四处出击了。

下面再针对主要的几位将军的作战情况进行分析:

曹参军:

如上图所示,曹参军攻下咸阳后,便驻守景陵(景陵地点无法考证)二十三日,击败了来犯的章平军,而后遂向西包围废丘。

曹参军应该是一直跟着刘邦主力,所以他的作战比较正常,但是下面的周勃军,便是完全不同了:

如上图所示,周勃所属先是在咸阳一带击败赵贲和内史保的军队,这里和曹参的记录一样。

而后周勃军便北上漆县,击败章平和姚卬的军队;接着转道向西攻陷汧县;随后又向东南方向的郿县进攻,结束后又向东北方向的频阳一带进攻;最后才是回攻废丘,将章邯给死死围在了其中,到了这里便又和曹参的记录一致了。

而在经历了这一系列的战争之后,刘邦军算是勉强平定了雍国。之所以说是勉强,是因为章邯还在死守废丘,并且雍国其他地方还是有一些残余部队存在。

譬如之后周勃的记录:

如上图,按照之前的记录,周勃已经率军将章邯围在了废丘,但不知为何,周勃又去攻打了位于陇西郡腹地的西县和上邽县。

虽然在人物列传中太史公没有清楚记录,但是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有关周勃的封侯记录中,却又加了这么一句:

所以周勃应该也是参与了平定陇西郡的战役。

当然了,平定陇西的战役,也不光只有周勃,譬如下面这条有关靳歙的记载:

当时的靳歙还只是一名骑都尉,但很显然他也参加了平定陇西的作战,并且靳歙在此役的功劳应该不小。

以上,在完成这些作战后,关中地区的情况便基本算是稳定了。

当然了,也只是击败了雍国,至于剩下的翟、塞二国:

虽然这里记载的是塞、翟二国投降了,可其实他们并非是真正的投降,而只是迫于局势勉强和汉军和谈了,因为当时刘邦并没有真正撤销翟、塞二国的存在。

正如宋代学者吴仁杰在其著作《两汉刊误补遗》中的观点:

吴仁杰认为,汉政权当时之所以不立刻在塞王和翟王的领土上设立汉郡,是因为三秦同为一体,不可分割。如此既然雍国未灭(雍王章邯还在死守废丘城),而塞国与翟国已降,那么就让二王在名义上继续控制他们之前的领土,从而诱使雍王尽快投降。

同时再参照之后刘邦是在汉二年真正击败章邯后才正式在关中设立郡县,便能看出当时的翟、塞二国确实只是名义投降,并非实质上的投降。当然了,之后刘邦裹挟二国跟从他出兵伐楚,基本上算是进一步强化了这二国的投降属性。

至于其他记录中所谓的"以骑队率先降翟王"的朱轸,他这里所谓的降翟王,更大可能就是作为使者去谈判的,毕竟朱轸当时就只是一个"队率"。

总之翟、塞二国至少在这场最初的进攻三秦期间,并没有和汉军进行过真正意义上的交战,只是在雍国基本战败后,加入到了汉军的阵营。

此时已经到了汉二年十月,也就是刘邦正式率汉军主力东出函谷关。

如上记载,刘邦率军一路东出,除了塞王司马欣和翟王董翳外,连河南王申阳也加入到了汉军的阵营,再加上其他诸侯的加入,便逐渐形成了后来所谓的"汉王部五诸侯兵,凡五十六万人,东伐楚"的庞大军事联盟。

而在刘邦东出之后,三秦之战便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也就是战略僵持阶段。

不过这里需要说明一下刘邦留守关中的人员,那几大将领中明确记载没有东出的只有郦商和周勃。

其中郦商应该是作为汉军留守关中的最高军职将领,因为正是他之后主要参与了平定三秦地方作战,这里先不具体描述。

至于周勃,目前只有一句"东守峣关"的记载:

如上图所示,当时刘邦率汉军主力是从函谷关出去的,但是偏偏却留守周勃驻扎于峣关。而峣关以南就是武关,武关再往南便是据守南阳的王陵所属。所以刘邦留守周勃坐镇峣关,应该就是为了防卫南阳郡王陵军的进犯。

而此时的关中除了坐镇峣关的周勃外,便就是以将军身份担任陇西都尉的郦商了。至于萧何,恐怕还在汉中进行周转,并没有真正进入关中。

因此接下来的三秦之战,便主要是围绕郦商进行:

如上记录,当时刘邦在立刻关中前给郦商的命令很明确,那就是继续扫荡剩余雍军残部,同时进一步将汉军的势力范围全面向北扩展。

如上图f所示,当时汉军除了下面的关中腹地之外,能够勉强控制住的便只有陇西郡。至于之前归属雍国的北地郡和归属翟国的上郡,则是完全不在汉军控制之中。

因此刘邦让郦商以将军身份兼领陇西都尉,便是想要他先行稳定陇西郡,而后逐渐将北地郡和上郡也划入汉军的势力范围之内。

其实从某种程度上说,当时刘邦出关的时候关中情况并不是很好。因为刘邦除了带走主力外,连他的妻子吕雉和孩子都带走了,所以这也能说明当时刘邦对于关中局势的不乐观。

虽然此时章邯被围在废丘,但雍军其他地方军队却依然存在,正如之后郦商相继攻灭的三支雍国军队

当时雍军至少还存在四支成建制的军队。它们分别是:焉氏一带的雍将军部、栒邑一带的周类部、泥阳一带的苏駔部、以及被围困在废丘的雍王章邯本部。

从这个规模来看,的确更能说明当时关中的危机情况。所以假设郦商在之后的作战中失败了,那么在汉军主力尽出的情况下,关中的局势是否就有可能彻底倾覆呢?答案是必然的,因为如果郦商失败,那么坐镇峣关的周勃部势必会参战,如此峣关以南的王陵军会不会也趁机攻入关中呢?既然周勃亲自坐镇峣关,那就说明南阳的王陵军确实很危险。

所以一切问题的关键还是在郦商这里,只要郦商能够顺利将残余的雍国军队彻底攻灭,则关中局势便能彻底稳住。

而从汉二年十月刘邦东出函谷关,到本年六月刘邦再次入函谷关为止(秦汉历法以十月为岁首,九月为岁末),整整八个月的时间里,便是郦商军与三秦残部的疯狂作战。

目前已经无法知道郦商当时都经历了哪些战斗,但至少能够知道的一点就是,章邯能够困守废丘那么长时间,绝对不可能只是靠他自己。同时对于章邯而言,这也是他最后的机会,毕竟汉军主力不在,只有郦商在。所以双方都在这种孤注一掷的情况下,势必会打的异常惨烈。

章邯的军事能力已经在秦末战争中得到了天下人的认可,那么郦商呢,虽然他也算是汉军中首屈一指的大将,但毕竟没有章邯经历多,所以他能否击败章邯,在当时恐怕也是未知数。

但终归,胜利还是属于了汉军,当然也属于了郦商。

在汉二年六月刘邦回归关中之时,此时的关中除了废丘的雍王章邯本部外,已经再无雍军残余部队了。同时在郦商的全面进攻下,原属于雍、翟二国的北地郡和上郡也全部被汉军占领了。

至此,汉政权在三秦的统治便再无动摇的可能。于是到六月刘邦回归之时,便是汉军主力对雍王章邯所在的废丘城发起总攻的时间了:

如上记载,汉二年六月,刘邦回归关中,进驻栎阳。而后汉军对废丘发起总攻,废丘城破,雍王章邯自杀,雍国遂灭。之后刘邦遂正式设立河上郡、渭南郡、中地郡、陇西郡和上郡,并派遣自己的执政官员。

到此,三秦之战正式结束。

然后再看汉军三秦之战中的主要将领在战后得到的奖赏,这里仅列出被史书明确记载的:

如上,目前只有郦商是明确标注的食邑六千户,所以郦商也算是被刘邦认可的三秦之战中汉军的首功之臣,或者也可以说是当时汉军中功劳最盛的一员将军。

当然了,郦商能有这番成就,也是相当不容易的。毕竟在汉军主力尽出的情况下,正是他的孤军奋战,才一举奠定了汉政权在关中的统治地位。

从汉元年五月开始到汉二年六月为止,将近十四个月里,汉军与三秦之国展开了一系列激烈的战斗,其中无论是从军队调度方面,还是在军队的指挥方面,汉军始终都处于优势方。

至于三秦之国,客观上说仅仅只是雍国在与汉军全力作战。所以雍国固然始终都处于弱势一方,但在当时雍国已然溃败的情况下却还是能够坚持长达半年之久,不得不说也算是一个奇迹,无愧章邯名将之威。

说完三秦战争的过程,便要说这场战争的后续影响了。正如老子在《道德经》中说过的"大军之后,必有凶年",三秦之战既然持续那么长时间,自然也不会没有凶年。

所以就在汉二年六月三秦之战彻底结束后,关中随即便爆发了大规模的饥荒。

这次饥荒的严重程度不仅粮价到了一斛米万钱的地步,下层百姓中更是一度发生了"人相食"的恐怖局面。可想而知汉军与三秦之国的长时间作战对关中的破坏有多大,以至于让这个天府之国几乎变成了人间地狱。

面对这种恶劣的局面,刘邦只得下令让关中百姓去汉中和蜀地逃荒,从而缓解灾情。

好在,关中百姓的苦难到此也就基本结束了。虽然三秦之战及其之后爆发的这场饥荒给关中百姓造成了极大的创伤,但此后的关中却迎来一个两百多年的太平盛世,因此这也算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吧

同时三秦之战对于汉政权而言,也是一场决定性的战役。因为在这之后,关中便彻底成为了汉军的大后方,并为之后汉军吞并天下提供了足够的后勤保障,由此也让汉帝国得以真正形成。

(完)

关键词: 的情况下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