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明朝的红夷大炮是如何来的,其威力究竟有多大?

时间:2022-04-03 22:34:37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明朝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正月,六万后金军气势汹汹,围攻孤城宁远。不足两万的明军凭借一种新式火器的出色发挥,电光石火之间,城下人仰马翻,"火星所及,无不糜烂"。后金军队猛攻十二天,一无所获,被迫撤退。这是明军首次击败后金,军心复振,朝野欢呼。

这种明末传入中国的新种火器,就是鼎鼎大名的红夷大炮。相较明朝的传统火炮,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首先是射程远。宁远大战的火炮射程普遍在五百米以上,最远能达到一千米。其次口径大,一般在110-130mm之间,是前装滑膛加农炮。第三炮管长,炮长3长,此由意味着炮弹的初速高、威力大。第四精度高,炮身重心处有炮耳,以此为轴,调整射击度角和火药用量,配合准星和照门,达到精确射击的目的。最后管壁厚,炮管从口到尾逐渐增粗,符合炮膛内压力由高到低的原理,降低了炸膛的风险。这种大显身手的火炮,就是红夷大炮。

图1 明朝时的红夷大炮,最初为仿造荷兰重型前膛

明朝装备的红夷大炮,有一部分是英国的舰载炮。约162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独角兽"号战舰,突遇台风,在广东阳江附近海域沉没。1625年,有渔民捕鱼时,捞到了炮弹。时任广州府推官的邓士亮正在阳江巡视海防,获知消息后,立即组织打捞船,装备绞车和滑轮,雇佣精通水性的民夫,在附近海域打捞出18磅舰炮三十六门,其中的二十二门包邮北京。抵京后,有十一门炮又奔赴宁远,击退了后金的围攻,胜利背后有邓士亮的默默奉献。

关键词: 红夷大炮 一无所获 英国东印度公司

相关新闻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