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1860年,咸丰被洋人赶出皇宫,手握12万大军的曾国藩,为何不救?

时间:2022-04-03 07:52:15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1860年9月,第二次鸦片战争进入到了最紧要的关头,英法联军在八里桥战役之后,一路势如破竹,先后攻占了天津通州等地,直逼北京。

一个月前还颁布下圣旨,声称"当此时势艰难,怎么能去木兰秋狝?且果有此举,亦必明降谕旨,宣示天下"的咸丰,再也顾不上体面,匆匆忙忙收拾细软,带着嫔妃们逃到了热河,京城自此沦陷,之后又发生了著名的火烧圆明园事件。

从战争的局势来看,1860年的清军,除去在大沽炮台和八里桥组织过像样的抵抗之外,大部分时间都是以溃败之姿而撤退,这多少让人感到好奇,难道清军真的没有任何还手之力了吗?

答案恐怕不是如此,在太平天国的战场上,清军却在高歌猛进,1859年,尽管备受列强困扰,曾国藩指挥的清军总算在国内稳住了形势,挡住了太平军的入侵,并且展开反攻,1860年2月,曾国藩破太平军陈玉成于太湖,而到了当年的9月份,太平军重镇之一的安庆随后也被攻克,曾国藩随后以此作为据点,并且制定下了进攻太平军的下一步计划:"以围攻金陵属之国荃,而以浙事属左宗棠,苏事属李鸿章,于是东南肃清之局定矣。"

此时曾国藩所管辖的湘军,也逐渐向巅峰发展,先后达到了12万之巨,这难免让人感到惊讶,相比较于太平天国,洋人围攻北京,更是成为了火烧眉毛的事情,而咸丰被洋人赶出皇宫,但是手握12万大军的曾国藩,为何不选择救援呢?

不妨让我们来好好分析一下原因,其实此时的曾国藩,处境有点像明末的吴三桂。

早在当年7月26日,洋人登陆之后,咸丰就发布了圣旨,要求全国各地军队速来勤王,而正在围攻安庆的曾国藩也收到了圣旨:"兼程前进,克日赴京,交胜保调遣"。

对于曾国藩而言,其实他是不乐意的,此时成为了围攻安庆最好的机会,一旦放弃,那么势必将前功尽弃,因此曾国藩在后来的日记当中提到:"此事无益于北,有损于南",

其次,湘军是曾国藩呕心沥血带出来的精锐,让他就这样将兵权交给满人胜保,曾国藩也是心有不甘。

第三点,就是对洋人的态度上,曾国藩的心中,实际上是感激洋人的,"洋人十年八月入京,不伤毁我宗庙社稷。目下在上海、宁波等处助我攻剿发匪,二者皆有德于我",而且剿匪的洋枪队,也多依赖于这些西方列强提供的士兵,因此他并不愿意和英法产生直接的冲突。

除此之外,曾国藩和李鸿章还认为,湘军距离京城路途遥远,就算赶到北京,洋人和朝廷很有可能已经和谈(按照之前清廷的做法,很有可能是这个局面),到时候反而要安上一个救援不利的罪名。

因此曾国藩和部下一商议,虽然不明面上违抗圣旨,但还是以拖为主,他随后不断地派遣使节前往京城倾诉自己被太平军拖住等若干苦衷,咸丰帝看了,也无可奈何。

事实和曾国藩猜想的果然没错,朝廷事后和英法联军协商,而太平天国依然成为了清廷征讨的重点,曾国藩得以继续实行他的战略步骤。

关键词: 太平天国 英法联军 很有可能

相关新闻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