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综合 > 原创 > 正文

呼伦贝尔市持续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 增强科技支撑能力

时间:2022-02-15 16:53:59    来源:中国微山网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近年来,呼伦贝尔市积极推进“藏粮于地 藏粮于技”战略,紧抓粮食生产不放松,稳定粮食产能、优化粮食布局、提升粮食品质,不断加强粮食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科技兴粮的服务水平,实现了连续9年粮食总产保持在120亿斤以上,6个旗市获评全国产粮大县。

2021年粮食播种面积达2486.6万亩,粮食总产达137.1亿斤,同比增长11.8%,年度增量、总量分列全区第一、全区第二。这份亮眼的成绩单勾勒出呼伦贝尔大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绚丽画卷。

藏粮于地 推进粮食产业绿色高效发展

土地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

近年来,呼伦贝尔市委、市政府坚持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牢牢守住耕地红线,有序推进空间规划体系建设,保障合理建设用地需求,推进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全面推进自然资源法治建设,土地管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呼伦贝尔市投入24.5亿元,统筹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103.4万亩、保护性耕作635万亩、耕地轮作420万亩、深松整地247万亩、黑土地保护利用40万亩。其中保护性耕作占全区60%以上,耕地轮作占全区47%,深松整地面积达到全区最大,为持续保障粮食安全奠定坚实基础。

呼伦贝尔市种植业标准化面积达1920万亩,标准化率达77%,位居全区前列。持续开展“四进四控”行动,农药化肥保持负增长,测土配方施肥推广2660万亩、统防统治1153万亩,有效减轻农业面源污染,持续推动农业生产向绿色化持续转变。

围绕粮食主产区,发挥农垦国家队作用,充分利用土地确权和耕地轮作联农带农作用,大力推广规模化生产,小农户向新型经营主体流转262万亩,200亩以上种植大户达1.37万户,居全区前列。农垦集团600万亩耕地全部实现规模化、机械化、现代化经营。

统筹岭东岭西资源禀赋,推动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集聚,打造优质粮油生产基地。岭东玉米、大豆两大产业集群,产值分别达100亿和70亿级以上,大豆产业集群已成为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岭西小麦、油菜、马铃薯三大产业集群,产值分别达20亿、15亿和10亿级以上。

藏粮于技 不断增强科技支撑能力

粮食生产的出路在科技。

近年来,呼伦贝尔市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在全市建立了完善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大力开展科技下乡服务活动,良种选用、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一大批先进配套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为农民会种地、种好地提供了技术保障。

积极开展种业科研,加强良种繁育。呼伦贝尔市积极培育大豆品种,“蒙豆640”“蒙豆1137”等品种被评为国审品种,大豆种质育种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加大育种科技成果转化,8个大豆、玉米品种科技成果完成转化,转化率达100%,转化资金800万元。

围绕玉米、大豆、马铃薯、小麦、油菜等优势粮油作物,集成推广绿色高质高效生产技术模式,建设核心试验区105个,推广面积890万亩。建设大豆示范基地22个。开展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示范300亩,辐射带动1500亩。扩大农机装备应用,全面提升农业全程机械化生产水平,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4%,被国家农业农村部评为整建制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的设区市。

藏粮于民 激发粮食生产内生动力

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人是关键因素。

呼伦贝尔市持续加大惠农惠牧政策力度,严格执行国家粮食相关补贴政策,2021年全市惠农惠牧资金支出77亿元,其中,68亿元投入粮食生产领域,占比88%,同比提高15%,调动了农民种地种粮的积极性;落实农业保费3.78亿元,同比提高19.2%。探索政银担保模式,累计授信担保贷款12亿元。严格落实粮食收购政策,健全粮食收购协调工作机制,加强市场监管,切实保障农民利益。

呼伦贝尔市着力培育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主体,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了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两个单位4名个人受到农业农村部表彰,3项农牧科研成果转化率达100%,黑土地保护相关两个项目分获神农中华农业科技二等奖和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今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关键之年。站在新起点上,呼伦贝尔市将昂首阔步、足音铿锵,奋力在扛稳粮食安全重任上展现新作为、新担当,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实现新突破、新成效,在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上取得新发展、新辉煌!(来源:呼伦贝尔市)

关键词: 呼伦贝尔市 粮食产业 高质量发展 科技支撑能力

相关新闻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