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综合 > 社会 > 正文

全球微动态丨【云南统战这十年•vlog】上海白领跨界“新农人”:从大海走回大山 让山珍走向世界

时间:2022-08-18 16:37:22    来源:云南网    

“我喜欢‘姚木耳’这个名字,代表了我的事业与梦想,也体现出新农人一种将事情做到极致的精神。”穿梭在木耳大棚里,民营企业家姚远一边介绍“云耳”特点,不时摘下一朵木耳捧在手里端详,或放到嘴里咀嚼。


(相关资料图)

姚远是昆明旭日丰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也是“云耳”项目创始人。2012年,他因一次偶然的机会认识了云南木耳,正是这一朵朵小木耳,让他从都市上海走到云南山中,从一名都市青年跨界新农人,成为石林当地村民口中的“姚木耳”。数年来,木耳已发展成石林第二大农业支柱产业,姚远也带领当地数百贫困户脱贫致富,将深山中的小木耳种出朵朵致富希望……

工作中的姚远

从大海走回大山

2000年,大学毕业后的姚远就职于上海一家台资企业。通过近10年的努力后升任该企业高管职务。“我是个不太安于现状的人,因为我是学地质的,当时的工作并不是我想做的,我想要做一个有传承,对社会更有价值的事。”2012年,姚远萌生了创业的想法,并一直在寻找突破。

为什么会选择到云南种木耳呢?姚远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来到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的撒尼人家做客。“我在饭桌上吃到一盘非常好吃的炒野生木耳,深入了解后才知道这种木耳叫黑翡翠,是深山密枝林中生长出来的一种木耳。”说起那次经历,姚远仍十分兴奋。

正是这一次偶然的机会,让姚远从大海走进了大山。“云南野生菌资源十分丰富,但是云耳标准化的种植在这里却几乎是白纸一张,也没有一个叫得响的云南木耳品牌。”学地质的姚远辞去上海的工作,毅然和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来到云南种植木耳。

姚远到云南种植木耳

做新农人并非一件容易之事。在云南种植木耳,从选址,到专业知识,再到技术和设备,每个环节都是考验。用什么做菌包材料,姚远费了不少心思,跑了不少地方,最后他锁定了云南桑蚕基地陆良县,利用当地蚕农每年修剪丢弃的桑枝条做菌包。“这是一条绿色生态的产业链。”姚远说,桑枝条上没有农残,用来培养木耳不仅营养丰富,还能变废为宝,增加蚕农们的收入。为了能够做出心目中真正与众不同的高原云耳,姚远首先前往黑龙江进行了半年多的实地考察和学习,并且邀请了东北的黑木耳专家来到云南协助选址。经历了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和专业学习,2013年,姚远与团队正式入驻石林,同年启动工厂化高原云耳项目--旭润庄园。

经过多年努力,公司及产品取得了行业和市场的认可。2017年5月获得“中国国际有机食品博览会BioFachChina2017”产品金奖;2018年10月获评“昆明市名牌产品”;2018年12月获评“云南省名牌农产品”;2019年1月被云南省食用菌协会评为“2018年度食用菌行业最具影响力品牌”称号;2019年11月“旭润庄园”品牌的高原云耳被评为2019年中国丽水国际食用菌大会“十佳黑木耳”品牌;2020年1月旭润庄园牌高原云耳被评为2019年昆明市绿色食品“十大名菜”。

工作中的姚远

让山珍走向世界

实际上,这个项目带来的效应远不止绿色农业这么简单。姚远介绍,整个高原云耳的生产项目中的员工,全部都是石林当地的彝族。“当地的彝族百姓淳朴善良、做事认真,他们没有道理要贫困,他们缺的是一个撬动点,我们现在的木耳,就是他们脱贫致富的一个撬动点。”姚远说话时眼神坚定。

2018年-2020年,公司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模式,通过土地流转费用、务工费、食用菌产业利润收入,带动建档立卡户30人,实现建档立卡户平均工资达2800元。同时开展了“万企进万村”活动,通过产业扶贫技能培训、产业扶贫劳务输出、贫困学生学费资助、入冬生活物资捐赠等形式,对石林县长湖镇海宜村(省级贫困人口村)进行帮扶,覆盖贫困户72户。

家住石林县长湖镇蓑衣山村的张树兰是昆明旭日丰华农业有限公司第一批种植高原“云耳”的合作农户,也是合作社的理事长。加入合作社的两年后,张树兰家不仅买了新车,还盖起了两层楼的新房。

工作中的姚远

“我们的目标是将高原‘云耳’打造成石林特产,让人们一提及石林特产就能想到高原‘云耳’。”一直以来,姚远都在朝着梦想奔跑,他告记记者,目前,公司与国内多家大型餐饮连锁企业合作,产品已进入国内100多家高端超市和商场销售,还出口到日本等国家。“我现在做的事情,就是一个火种。”在姚远心里,合作社的社员、工厂的工人都是火种之一,将来,这个火种能够形成燎原之势,在各地开花结果。

云报全媒体采访组记者期俊军张潇予邢路阳实习生骆盈盈通讯员李晓琳摄影报道

关键词:

相关新闻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