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综合 > 民生 > 正文

“坑儒”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但却没有一个遗址标志,这是为什么?

时间:2022-03-25 10:21:03    来源:腾讯网    

说老实话,为了找一些遗址,我是费了不少力气。陕西的遗址太多,即便是全国人民都知道的遗址,在陕西这里连立个牌牌的资格都没有,更别说立个文保碑了。

这几年好些,有些地方有了导航,可导航这些地方,把你导航到沟里的可能性很大。

这不,今天导航秦坑儒谷,就导航到沟里里。

事情是这样的,那天从临潼返回的时候,同行说走凤凰大道好走些,一直就到了洪庆街道。说着说着,就想着找焚书坑儒的那个遗址了。

车进了麦田里的生产路,走到头是一个小院,看旁边的公示牌应该是水利部门的,旁边还有一个小花坛。

导航提示我们已经到了,可是望望空旷的麦田,就这?连个碑都没有。

还好,远远的田埂上有一个大爷慢慢走,我扯着嗓子喊了两声,他回喊过来说过水渠往前走,有个碑子。

好吧,在田埂上踩着厚厚的泥巴,左绕右绕,最后在一片杏花林的后面,看到了这通碑,其实就在洪庆村一个巷子的后面。要是从那个地方过来,也就是100多米的距离。

导航有些坑人,可大爷不会哄人。

碑是新碑,阳面写着“秦坑儒谷”,碑阴面写着立碑的缘由以及一些故事。这个故事全国人民都知道,我稍微补充一下。

文字由陕西省教育学院图书馆高馆长撰书,记述坑儒之事。大概内容为:“……秦坑儒谷即今临潼县洪庆堡南之鬼沟。《史记》中之《秦始皇本纪》云,始皇三十五年,书生议政有犯禁者四百六十余,皆坑于咸阳。《文献通考》又云,其后秦始皇再坑儒生七百人于骊山脚下……秦始皇命人种瓜骊山山谷中之温处……诸贤解辩至,伏机弩射自谷上填土埋之,历久声绝。”

东汉卫宏《诏定故尚书序》说:秦始皇焚书后,改古文为篆隶,害怕天下读书人不服,下诏令儒生进京,到者约七百人。

在这之前,秦始皇秘密在骊山温谷即今洪庆沟冬月种瓜,待瓜实成熟,诏诸儒辩论冬天能否种瓜?儒生议论各异,就让他们去温谷察看。诸生贤儒看见谷里坑下大棚中的大瓜,甚是惊异。

秦始皇厉声斥道:岂不知天有变,道亦有变!正如甜瓜,本是夏秋之物,而今人力为之,便能长在冬天。说着,大喝一声,山上沙石俱下,700余名方士儒生全部被砸死埋在沙石之下。

洪庆沟的土是红的,传说是儒生的血染红的,因名“洪坑村”,后人叫转了音,叫成了洪庆。坑儒时,把儒生的砚台扔到沟里坡上,后来便把这里的坡,叫做砚坡,也就是现在的雁坡。

这恐怕是对“看瓜群众”最早的打击,没办法,谁叫读书人爱看瓜呢?鲁迅先生就深恶痛绝地批评“看客”文化。

我想秦始皇不会这么无聊吧?

还有一种说法:秦始皇想长生不老,派方士寻找仙药未果,便处罚了一些人。文学方术士侯生、卢生私下议论认为秦始皇刚愎自用,贪于权势,乃逃去。始皇得知而怒,派人查找关联的 700人坑杀此地。儒生冤魂不散,天阴雨湿之时,沟内鬼声凄厉,故当地人称之为鬼沟。

后来汉代在这里建"愍儒乡",以表对儒生的愍怀。唐明皇又改为"旌儒乡",以示旌表,并建有旌儒庙,立碑一通以为祭祀。后庙毁碑失,宋代又据原来碑文,重新刻碑作序。碑序中载:"坑儒谷在临潼县西南二十里,骊山平原横坑村。"

有意思的是洪庆堡曾经又叫灭文堡,兴文堡等,不知道这么个相反的名字咋叫出来的。

翻资料,看到从维熙老师写的一篇文章,好滴很,我引用一下:

传云,诸生阴魂不散,天阴雨湿,鬼声凄厉。村人称之为鬼沟。我就此询问麦田中的一位老农,他说他没有听到过鬼哭狼嚎,说这是后人为众多书生冤屈之死,“吃柳条拉柳筐——满肚子瞎编”出来的鬼怪故事。

但他后来的一番话,则让我吃了一惊:“这儿虽然没有闹过鬼,但对后世影响可大着哩!村里的大人不让孩子上学,说是学问多了,会变成这儿的鬼。”

这位老人,还将其说延伸到了今昔:“前些年中国不是也发生过啥‘文革’,挨整的就是一些学问篓子,俺这儿八百里秦川,死的也多是有知识的人!”

......也许考古工作者的双眼,只是盯紧皇陵皇室的开掘,因而秦“焚书坑儒”谷,一度成了被遗忘了的历史角落;但在今天,有良知的文化人把它摆到了中国历史的图案之中,供后人反思其味。笔者认知,开掘皇陵皇室中的金银文物,因为这是中国历史的组成部分,固然也很重要,但帝王留下的罪恶,也不容淡化。......

补充介绍一下作家丛维熙,他从24岁从“反右”开始坐牢,坐了21年牢,1979年平反。最出名的作品是根据牢狱生活写的中篇小说《大墙下的红玉兰》,他的《第十个弹孔》被改编成电影。

临走的时候,我在这里唾了一口。

关键词: 中国历史 焚书坑儒 这是为什么

相关新闻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