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综合 > 民生 > 正文

一口痰就能感染!专家提醒:户外也应戴口罩!

时间:2022-03-16 12:23:44    来源:温州商报    

为何感染者的一口痰也能传染?出门为何要保持一米社交距离?昨天,温医大附二院感染内科主任、发热门诊主任潘陈为发出提醒,当前流行的新冠病毒奥密克戎毒株传染性非常强,且西安已有在户外未佩戴口罩被传染的病例,所以市民外出一定要科学佩戴口罩,保持一米安全距离。

时空交集一口痰就能感染

近日,“西安一确诊病例一口痰传染新冠”的新闻登上热搜,引发热议。

“由于确诊病例当时处于排毒期,恰好与他路过交集的市民又没有佩戴口罩,经空气中飞沫传播,导致人体感染。”潘陈为解释道,人在咳嗽、吐痰或者打喷嚏时,会喷出来大量的飞沫,其中,大颗粒的飞沫会直接沉降到地面,而一些小颗粒的飞沫则会悬浮在空气中,形成气溶胶。而此时,如果没有佩戴口罩的人路过,吸入气溶胶即可造成传播。

“口罩作为物理阻隔方式之一,既能避免病原体从病毒携带者向外扩散,也能减少人体吸入病原体致病的危险,具有双向隔离保护作用。”潘陈为说,当前流行的新冠病毒奥密克戎毒株传染性非常强,即使在户外,也不能保证绝对安全,应该戴上口罩。

潘陈为表示,西安的病例也提醒市民,应注意不要随地吐痰,不管在家还是在外咳出痰来最好用纸巾或手帕将痰包起来,扔进垃圾桶,或者随身带走,事后清洗处理。同时要养成咳嗽和打喷嚏时避开他人,用手帕或纸巾掩住口鼻。

科学佩戴口罩很重要

“市民不仅要养成戴口罩的习惯,而且还要学会科学佩戴口罩。”潘陈为介绍,当前流行的新冠病毒奥密克戎毒株具有传播速度快、隐匿性强、传播链复杂、传播途径广、传染性强等特点,市民的日常防护不可懈怠,包括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勤洗手、常通风等。

“如果只遮住嘴巴,把鼻子露在外面等于给病毒发了通行证。”潘陈为表示,虽然戴口罩已经成为防疫常识,但口罩戴久了,大家难免会产生一些错误习惯,比如把口罩拉到下巴的位置露出口鼻,随意将口罩套在手上或长期反复使用一个口罩不更换等。

人的呼吸道有两个出入口,鼻腔和口腔。遮住嘴巴只是设置了一道关卡,戴口罩时将鼻子露出,等于是给病毒开了另一个通道,病毒仍有可能经过鼻腔的呼吸道进入人体,因此将口鼻都遮住才能真正做到防护。

对于将口罩套在胳膊或手臂上的市民,潘陈为表示,由于手臂活动范围大,将口罩套在胳膊或手臂上,口罩内侧很容易沾染到病菌。如在不需戴口罩的场合,应取下将口鼻接触面向内折叠好装在干净的袋子中,需要时再戴上。不过,一次性医用口罩使用时间过长会降低过滤效果、增加呼吸阻力。对于普通市民来说,每个口罩连续佩戴时间不应超过4小时,累计佩戴时间不应超过8小时。

近期气温回升,一些市民在口罩里面垫纸巾,觉得既可吸汗又可节约口罩。对此,潘陈为解释,纸巾虽能吸水,但不能阻隔病菌。将纸巾垫在口罩里面,会使面部和口罩之间产生间隙,影响口罩的密闭性,降低防护效果;同时会增大口罩呼吸阻力,引起不适。

潘陈伟表示,在一些密闭空间,口罩戴得比较好的人,感染者的密切接触者及密接的密接者,产生续发病例的概率远低于没戴口罩的人。也有研究表明,双方均佩戴一次性医用口罩,新冠病毒传播的概率可降至5%以下。因此,正确佩戴口罩是有效降低传播风险、防止疫情扩散蔓延、保障身体健康最简单有效的措施。

市面上的口罩种类繁多,难以选择。潘陈为表示,并不是所有口罩都可以起到预防新冠肺炎的作用,市民外出应该选用能在一定程度上预防新冠病毒感染医用外科口罩或N95口罩。在佩戴过程中一定需要将鼻、口、下巴完全遮掩;将双手指尖沿着鼻梁金属条,由中间至两边,慢慢向内按压,直至紧贴鼻梁;再适当调整口罩,使口罩周边充分贴合面部。

一米是规避传染源的安全距离

除了科学佩戴口罩外,潘陈为还提醒市民外出一定要学会保持一米线社交距离。

“一米是医学上公认的致病传染区域,也是规避传染源的安全距离。”潘陈为表示,新冠肺炎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是咳嗽或打喷嚏产生的飞沫,在不清楚谁是新冠病毒携带者的情况下,人与人之间近距离接触存在很大的传染风险。

保持一米安全线,可实现物理阻断,飞沫传播的概率会大大降低。因此,凡是公共场所,尤其在人多、排队时,就要主动保持距离。一米线不能只依赖公共场所设置,市民更要把这条线当做文明线,记在心里。

那么,哪些场所一定要遵守一米线?潘陈为表示,首先是商业场所:商场、超市、酒店、菜场等,尤其是在排队购物、结账时;其次是公共场所:银行、医院等,在检测核酸、候诊、接种疫苗排队时;还有人流集散区域:地铁、公交、机场、车站、码头等,在排队乘车、候车时;以及工作场所:会议、办公座位相互保持1米以上的社交距离,单位食堂排队就餐,用餐期间不扎堆、不攀谈。

戴口罩

戴口罩

戴口罩

重要的事情说三次

重要的事再强调一次

为什么要戴口罩?

温商全媒体 记者 | 李杨慈

关键词: 安全距离 公共场所

相关新闻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