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综合 > 民生 > 正文

90%以上文物将是首次与公众见面 陕西考古博物馆亮点串着看!(四)

时间:2022-04-20 16:57:20    来源:腾讯网    

陕西考古博物馆常设展览以“考古圣地 华章陕西”为主题,分为考古历程、文化谱系、考古发现、文保科技四个篇章。目前馆内展出文物4218组5215件,其中90%以上为首次与公众见面。

展厅共三层,第一展厅和临展厅在一楼,二楼是第二、第三展厅,四楼是第四、第五展厅。四个篇章的内容在五个展厅陈列,其中“考古发现篇”用了第三、第四两个展厅。而一楼的临展厅,主要用于展示最新重大考古发现和专题研究成果。

第五展厅:文物保护篇

唐代冠饰的修复、元代壁画墓的整体搬迁保护令人惊叹

第五展厅为“文物保护篇”,位于三楼,介绍了陶瓷器、青铜器、复杂遗存、壁画、纺织品和漆器等的修复、保护与研究。

展厅一进来可以看到一辆大车,它是考古现场文物保护移动实验室等比例缩小后的剖面模型。是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牵头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项目“文物出土现场应急保护技术体系研究”的产物,融合了北斗导航、5G通讯、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可以第一时间对出土文物采取应急保护措施,保障考古工作顺利进行。

在一件战国晚期秦国的青铜鼎中发现了狗骨,从而得知这原先应是一窝原汤狗肉,这个发现曾被美国《考古学》杂志评为2011年的世界十大考古发现。

一件战国晚期秦国的铜敦中残留物,通过现代生物学的蛋白组学分析得知,原来这原是一盆黄牛肉。

一个汉代青铜壶中残留的液体,通过对残留物中有机酸、淀粉粒的鉴定,这件汉代青铜壶原本装着一壶美酒,旁边陈列的小瓶子里的液体就是穿越了两千年的汉代美酒。

李倕冠饰是国内第一个通过实验室微观发掘科学复原的冠饰。

李倕是唐嗣舒王李津的第二女,去世时年仅25岁,下葬干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李倕虽为李唐宗室,但并无封爵,身份仅是正七品下阶官员的夫人。因身份所限,其墓葬、砖墓志及随葬陶俑规格较低,而以冠饰、铜器、银器为代表的随葬实用器物却异常精美。奢华的实用器反映了夫家对李倕本人或是对姻亲嗣舒王府的重视。

显微照片展示了李倕冠饰和身体饰件上所体现的一些唐代典型工艺。比如金珠工艺,小金珠的直径从几十微米到几百微米不等。还有 28 件微雕,有琥珀和象牙两种,可惜的是,暂时不知道它们原本的位置。复原后的李倕冠饰,使用了括金、银、珍珠、绿松石等各类材料十余种,采用了铸造、捶打、鎏金等工艺,是唐代珠宝和工艺的集大成者。

蒲城县洞耳村元代壁画墓是八边形弯窿顶砖砌墓,墓室壁画色彩丰富、保存完整,是省内少见的蒙元时期的壁画墓。墓室北壁是墓主夫妇“堂中并坐图”,西壁是“献酒壮行图”,东壁是“醉归乐舞图”,南壁环绕甬道口绘有对飞双雁和曲蔓卷草。墓顶周壁梯形格分绘四幅“童子戏花图”和四幅“火焰珠图”,交叉间隔。甬道东壁绘“停舆图”,西壁绘“放牧图”。壁画的地仗层是与砖体结合紧密,用常规的揭取方法很难保障画面的完整性,考古人员创新性地采用了更换支撑体的方式,对壁画墓进行了整体搬迁。展厅内,在蒙古包似的墓室外面还采用了现代电子显示手段,让墓室中壁画中的人物不仅也展示在外面,还能够动起来。

此外,法门寺出土的大量纺织品文物,品种多、工艺精湛,代表了唐代丝织业最高水平。但部分纺织品糟朽粘连严重,包块中的衣服严重降解、相互粘连,层层粘结的纺织品很难再次分离。尽管如此,文保人还是从中揭取出了7件衣物,并通过科学的技术手段展现出了部分丝织物的形制和纹饰。

华商报记者 马虎振 文/图

关键词: 顺利进行 色彩丰富 显微照片

相关新闻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