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综合 > 民生 > 正文

民国时期,一个应该令横山人肃然起敬的父母官-刘治堂

时间:2022-04-09 08:37:33    来源:腾讯网    

文/雷建忠

刘治堂(1880-1963) 名济南,字治堂,河南巩县人。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中秀才,后考入河南省立政法专门学校,加入同盟会。1915年以后先后任府谷、神木、延川、横山佳县、宜川、蒙城、阳武、亳县县长。1963年去世,终年八十四岁。

民国十年(1921),人刘济南(字治堂)调任横山县县长,莅职后,刘县长热衷于文教,竭力筹资倡办新学,扩建学校,改良私塾。在任当年就增设波罗、响水、威武高小三所,创办了一处女子学校。到次年底共创办学校47所。

横山一高旧址

县每年全县举行一次运动会,一次学生会考,刘县经常派人到丠京、太原采购大量奖品,用骡子驮上,分送到每一所学校。往往一到学校,就进行考试,发放奖品,使师生受到极大鼓舞。学生学业成绩逐年提高,乡村兴起了办学热潮。刘县还在北京、河南、榆林、绥德等地聘请教员,使横山的教育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多次受到陕西省和榆林道的嘉奖。他又看到当地人民不会纺纱织布,衣衫褴褛,就派人到河南购买纺线用的绽子,织布用的梭,柕、缯等,亲自监督制造纺车和织机,开办训练班。由其义亲自传授织布技木,使横山人学会纺纱织布,改善了衣着条件。

横山女子学校旧址

民国十二年(1923)又筹银元一千一百倡督修建文庙。四载经营,教育刷新,人文鼎盛前所未有之时,刘县长就县内风化简朴,邑乘失散,百年失修之现状,竭诚倡兴教务,力主再修横山县志,故于民国十二年(1923),专门成立了县志局。于民国十三年召县人铨州判邑、拔贡曹公子正协力纂修横山县志。此间,二公细考邑百年建置、沿革,官师、物产诸志,开辟教育、实业、交通、财政诸篇,详其既往,注重来兹,历寒暑四年,通宵彻曙,编修不辍,方使志稿草成梗概。惜天年不佑,曹公子正积劳成疾,魂归大梦,刘公亦因政务纠葛旋即卸任。子曹思聪北京大学肄业生、日本法政大学毕业归来后署理神木县县长。曹思聪秉承先意,自民国十四年(1925)始,广博史籍,游记艺文,考钟铭碑碣,研民俗风情,加以增修。思聪笔力浑厚,写技得体,条分缕析,句词和谐,且善于联系实际,扼要显色,切中时弊,终于民国十七年(1928)四月完成编纂,并经同仁校勘,特请陕西三原之大书法家于右任先生题写封面。一部十三万余字四卷十五篇六十多章之《横山县志》终完成编纂。

民国十四年之后,县内民运迭起,政局混乱,刘县长卸任三年中,相继由米脂人马国表、临潼人王干候、吴堡人王宏勋三县长相继主政,三县长无法应付时局,均无例外地遭上峰撤换,编志之事实无暇顾及。民国十七年山西荣河人张斗山主政,全陕大旱,赤地千里,次年志稿出手之时,张县长因无刊刻之巨资束手无策,志稿复蒙尘封之命运。此时,得到卸任有年却心同斯土、情同斯任之刘济南之鼎力资助。在千里饿殍自食难支之时,刘济南遂将全部家储及筹措之五百银洋,悉数贡于刊印,民国十八年(1929)仲夏,命运多乖舛又顽强向生之《横山县志》在榆林东顺斋石印出版。此志笔法简洁优美,句词和谐得体,内容丰富全面,特色重点突出。尤在独创西夏传方面开全国志载夏传之先河,实为志苑之佳品,中华民国名志。

刘县在发展教育、改善民生、成就县志几方面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确堪称前驱,无疑应列入名宦之列,值得县人万世褒奖,可圈可点。

(作者雷建忠,原横山史志办主任,现任横山方志馆馆长)

关键词: 女子学校 民俗风情

相关新闻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