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综合 > 民生 > 正文

知青往事:娶了农村婆姨留守陕北,他说这样的婆姨打着灯笼也难找

时间:2022-04-07 17:36:43    来源:腾讯网    

当年在陕北插队落户,北京知青王长安因为和当地农村女子结婚,他未能回京,留在了陕北,成了留守陕北的北京知青。退休后,王长安才带着他的陕北婆姨回到了北京,回到了离别四十多年的故土。可最近,王长安的婆姨突然想回陕北,她要回老家。王长安没有难为他婆姨,痛痛快快答应了他婆姨的要求,因为他没有理由拒绝婆姨回陕北,他更不忍心拒绝他婆姨回陕北的要求。

王长安是1969年1月19日到达陕北刘家窑大队的,他们十五名北京知青被分派在刘家窑大队第三生产小队插队落户。他们十五名知青(九名男生六名女生)都来自北京的同一所中学,都是六八届初中毕业生。

当年陕北农村的生活条件有多艰苦,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是很难理解的,吃糠咽菜听起来似乎不可思议,可在当时,很多陕北老乡还真的用野菜米糠替代粮食充饥。刘家窑大队是陕北比较偏僻闭塞的地方,乡亲们的生活很苦,粮食不够吃,农闲时节一天只吃两顿饭不说,还是一顿吃干一顿喝稀,这样才能省下一些粮食留到春耕春播和秋收秋种农忙时节吃,农忙时节农活重,吃不饱肚子就没有力气干活。

第一顿接风晚餐是在三队队长陈德福家吃的,为了招待北京来的知青,陈队长杀了他家两只公鸡,让他婆姨碾了小米,为知青们做了小米干饭,陈队长还翻山去了李家沟,为知青们买了豆腐。那顿接风晚饭虽算不上太丰盛,可当地乡亲们的年夜饭也不一定能吃上鸡肉,小米干饭也是招待贵客的美食,乡亲们一年四季也舍不得吃上一顿小米干饭。

时隔半个世纪,王长安还清楚地记得,那天吃饭时,陈队长和他婆姨站在土窑里的脚地上为知青们盛饭端菜,还一个劲劝知青们多吃,知青们吃光了香喷喷的小米干饭和炖鸡肉,才发现陈队长一家人都还没吃饭呢,陈队长年近七旬的老母亲竟然连一块鸡肉也没吃到。为此,知青们愧疚了好久。

吃罢晚饭,陈队长就让等候在院子里的乡亲们领着知青们到老乡家里借住去了,陈家窑三队暂时没有可供知青们一起居住的地方,只好让知青们去老乡家里借住。王长安、张春江和孔繁京三人借住在了社员陈德田家,陈德田是陈队长的的堂弟,他家就住在陈队长家坡上,站在陈德田家院子里,能看到陈队长家的院子。

陈德田家有三个娃,老大和老二是男娃,小的是个女娃。陈德田家的老大叫陈本军,当年二十一岁,老二叫陈本民,当年十九岁,村里人都喊他二蛋,二蛋是陈本民的小名。陈德田的三娃叫陈香香,当年十五岁。陈香香长得很漂亮,读过三年书,会唱信天游,是陈家窑大队出了名的美人坯子,村里人给她起了一个外号,叫小嫦娥。

王长安、张春江和孔繁京在陈德田家借住,陈队长就把他仨的口粮也送到了陈德田家,让他仨和陈德田家一起搭伙吃饭。虽然是搭伙吃饭,可每次吃饭时,陈香香都会把三名男知青的饭送到他们居住的土窑里,让王长安他们单独吃饭。王长安也提出过一起吃饭就行,可陈德田的婆姨却说这样好,省的知青们难为情。后来才知道,陈德田家吃的饭和王长安他仨的伙食不一样,王长安他仨吃的是玉米面团子,陈德田家吃的是菜团子和糠团子。

每天早晨起床后来到院子里,王长安都会看到陈队长的母亲在她家院子里喂鸡扫院子,也看到她往土窑里抱柴烧火做饭。一想起那天在陈队长家吃接风饭的情景,王长安心里就难受。为了弥补那天的遗憾和内疚,王长安把自己从北京带来的一包饼干和一个猪午餐肉罐头交给陈香香,让她送给了陈队长的母亲。为此事,陈队长的母亲还专门来道谢,陈队长也来道谢。

陕北的腊月是一年中最冷的时节,当时队里没什么农活,社员们都在家歇冬(猫冬),可乡亲们勤快惯了,谁都闲不住,不管天气有多冷,乡亲们都要扛着扁担拿着镰刀去上山打柴。王长安他仨在家歇了几天,也跟着陈德田父子去十里路以外的山沟里打柴。通过打柴,王长安说他又进一步了解到了陕北农民生活的艰苦,为了一担烧柴,老乡们要往返二十里山路,还要攀爬悬崖,大半天的时间,只能挑回两小捆荆条和酸枣树枝,不敢攀爬悬崖的人,只能挑回一些茅草和荆条。

每次打柴回来,陈香香都会为王长安他们端几碗热水过来,说是让他仨喝点热水暖暖身子,那一碗热水,不光温暖了王长安他们的身子,也温暖了他们的心,多么淳朴善良的女子呀。

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和了解,王长安他仨慢慢和陈德田一家熟悉起来了,看着淳朴善良的一家人始终待他们像亲人像客人,王长安他们都很感动,在他仨的强烈要求下,陈德田的婆姨就不再单独为他仨做饭了,王长安他仨也和陈德田一家人吃一样的饭,他仨也吃菜团子和糠团子。不过,王长安他们吃过两次糠团子以后再也不敢吃糠团子了,陈德田还开玩笑说:“你们北京娃娃的肠胃娇气,不适合吃糠,吃糠是哦(我)们陕北农民的特权哩。”王长安他仨为啥不敢吃糠,我就不在累述了,有过陕北插队经历或有过吃糠经历的人都深有体会。

第二年秋后,有人给陈德田家的大小子陈本军介绍了对象,是山后李家沟的女子。去相亲的那天早晨,陈香香来求王长安:“长安哥,你的褂子(上衣)借给哦(我)哥穿一下嘛,他去相亲,夜里(昨晚)洗了衣裳,裤子干了,褂子还木(没)干哩。”王长安赶紧拿出自己那件新上衣,还拿出来了一条新裤子,张春江也把自己那双蓝色运动鞋借给陈本军穿。结果那次相亲很顺利,李家沟最漂亮的女子成了陈香香的嫂子。陈香香把功劳都归功于王长安,她说要不是长安哥哥借衣裳,人家兴许就看不上她哥。

1971年初秋,陈本军结婚娶了婆姨,队里也为知青们新打了窑洞,成立了知青点,王长安他们都搬到知青点居住了。王长安他仨虽然不在陈德田家借住了,可他仨也常到陈德田家来串门,在他们心中,陈德田一家就像他们的亲人,特别是陈德田的婆姨,给了他们很多母亲般的呵护和疼爱,他仨说永远也不会忘记德田大伯一家人的。

那年秋后,张春江被招聘到县里当了一名统计员,也算干部编制,挣工资吃国库粮。当初大队的陈书记原本计划让王长安去县里工作,王长安却把这么好的机会让给了张春江(王长安和张春江是最要好的同学),张春江非常感激,他把自己那个心爱的半导体收音机送给了王长安,王长安又把那个半导体收音机送给了陈德田大伯。第一个月开了工资张春江还为王长安买了一个手电筒和一个带灯罩的煤油灯,王长安又把那个手电筒送给了陈香香。

两年后,县煤矿招工,大队书记又推荐王长安去煤矿当工人,王长安说自己天生胆小,不想去掏煤,他又把招工指标让给了其他知青。只要有招工招干的机会,知青们都争着抢着要离开陈家窑,当时城乡生活条件的差别很大,谁都不愿在天天在黄土地上刨挖,谁都不愿意天天把日头从东山背到西山,一年挣的工分也只能解决温饱问题,要想回北京探亲过年,连买车票的钱都要求助父母。王长安却两次放弃了进城的机会,知青们百思不得其解。

后来大家终于明白了王长安不愿离开陈家窑的原因,原来,王长安一直在暗恋着陈香香。陈香香明白了王长安的心思后,她找到王长安说:“长安哥,有机会你就离开陈家窑吧,咱俩不合适,不是哦(我)不喜欢你,是哦(我)配不上你,你是北京知青,早晚都要离开陈家窑的,哦(我)是个农民,一辈子也不会有机会离开农村的。长安哥,你要是因为哦(我)留在农村受苦,哦(我)一辈子都不会安生哩。”

看陈香香说得很真诚,还有知青们都劝他要抓住每一次回城的机会,最主要还是王长安的父母不同意他在陕北农村结婚成家。权衡利弊,王长安也犹豫了,他也产生了离开陈家窑的想法。

1976年秋天,陈家窑大队得到了一个工农兵学员名额,那是知青们到陈家窑大队插队落户以来第一次得到推荐上大学的名额。那次,王长安也动心了,因为上大学是他人生的追求和梦想。为了能得到上大学的机会,王长安还买了烟酒送给了大队书记。大队书记却笑着说:“王长安,以前的机会是你自愿放弃的,这个工农兵学员的名额你就不要争了。”大队书记没要王长安送的烟酒,也没让王长安去上大学。但他安排王长安到陈家窑小学当了一名民办教师,还答应说:“长安,你尽管放心,以后有招工回城的机会,哦(我)还会第一个想到你。”

那年年末,有人上门给陈香香提亲,王长安得到消息后,当晚就来到陈德田家,非常真诚地对陈德田说:“陈大伯,您就让香香嫁给我吧,我会一辈子对她好的。”“长安,哦(我)和香香她妈也很喜欢你,可你早晚都要回城的,哦(我)怕你把香香撂在半路上。”陈德田说出了自己的担心。王长安当即对天发誓,说结婚就是一辈子,绝不会办伤天害理的事情。

1977年初夏,王长安在父母的反对下,他毅然决然娶了陈香香,成了在陈家窑插队知青中第一个在农村结婚成家的北京知青。对于他和陈香香的结合,有人赞同有人反对,反对的人都是担心王长安会后悔,都担心陈香香会被抛弃。婚后第二年,陈香香生下了一个男娃,取名王陕北。我问王长安为什么给自己的儿子取这样的名字?他笑着说:“儿子是在陕北出生的嘛。”

恢复高考后,为了能让自己的婆姨和老丈人一家安心生活,王长安没有报名参加高考,他说人生原本就是有得有失,既然得到了一个好婆姨,就不去上大学了。他怕自己考上了大学,老丈人一家会有旁的想法。婚后的生活很幸福很快乐,王长安在学校教书,陈香香天天出山劳动,她还挑水做饭,为王长安洗衣服,王长安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幸福和美好。

1983年春天,陈香香被招工到乡供销社做了一名售货员,据说她是享受了知青家属的待遇。那年秋天,王长安被安排到县教师进修学校学习,在县里学习两年,他被转成了公办教师,调到了乡里的一所重点中学任教。在陈家窑插队落户十多年后,王长安终于端上了公家饭碗。

王陕北八岁那年,王长安的父母把孙子的户口迁回了北京,王陕北也回到了北京读书,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王陕北十九岁那年,考上了北京理工大学,大学毕业后在一家机械研究所工作。

2007年初冬,王长安的岳父去世了,料理完他岳父的后事,王长安就把他岳母接到了镇上和他们一起生活,他对岳母很孝顺,啥事都顺着岳母,从不惹岳母生气。他岳母逢人就说:“哦(我)女婿可孝顺哩,哦(我)家两个儿子都比不上一个女婿。”

2014年冬天,王长安刚办理完退休手续,就接到了他妈打来的电话,他爸患病住进了医院,他妈希望他和儿媳回去看看。

得知公公住院了,陈香香急忙把她妈送到哥哥家,她和王长安火急火燎赶回了北京。王长安的父亲病得不轻,在医院住院十多天才出院回家。出院回家后,王长安的父亲基本就不下床了,除了吃饭时间靠着被子坐一会,其他时间都是躺着,他坐起来就喘不过气来。自从王长安两口子回到北京,洗衣做饭的家务事全都落在了陈香香身上,就连公公的内衣内裤,也是陈香香洗的。看儿媳又是喂饭又是帮着擦脸擦身子,王长安的父母感动哭了好几次。

第二年冬天,王长安的父亲病逝了,陈香香整整伺候了卧床的公公一整年。王长安的父亲去世后,他母亲的身体也一下子垮了下来,精神上还出现了问题,常常一个人坐在卫生间里哭。陈香香悉心照料着婆婆的生活,给婆婆做好吃的,陪婆婆聊天,给她梳头洗脸,天气好的时候还用轮椅推着婆婆到院子里转转,她对待婆婆,比亲妈还亲。

2018年春天,陈香香九十一岁的母亲去世了,她让儿媳请了几天假替她照看婆婆,陈香香和王长安赶回了陕北。料理完陈香香母亲的后事,陈香香就和王长安一起回到了北京,婆婆的生活不能自理,她时时都在牵挂着婆婆。2021年春天,王长安的母亲去世了,她去世时一直抓着陈香香的手不放,王长安的母亲是含笑离世的。每当想起婆姨尽心尽力照顾自己父母的情景,王长安都会泪流不止。

前段时间,陈香香突然对王长安说:“陕北他爸,哦(我)想回陕北,哦(我)要回老家。”“在北京生活挺好的,为啥突然想回陕北?”王长安有点不理解。

陈香香哭了,她哽咽着说:“哦(我)生在陕北长在陕北,习惯了陕北的生活,在北京这几年哦(我)很不习惯,可爸妈(公婆)有病需要有人照顾,哦(我)是你的婆姨,伺候爸妈(公婆)是哦(我)的义务,就算再不习惯这里(北京)的生活环境,哦(我)也得坚持下来。现在爸妈都不在了,娃娃(儿子)家也不需要咱照顾,哦想回陕北,哦想陕北的土窑,哦想回去……”陈香香说不下去了,呜呜她地哭了起来。

听了婆姨的话,王长安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和难受,他哽咽着:“香香,我听你的,咱回陕北,咱马上就回陕北。”

讲述完自己的插队往事和生活经历,王长安哭了,他说当年为了能娶香香,他放弃了好几次回城的机会,现在想想,当初的决定是非常正确的,这样的婆姨,真得是打着灯笼也难找。

昨天,王长安来电话了,他说已经回到了陈家窑村,他邀请我明年春天或秋天去陕北游玩,他说陕北的乡亲们都很淳朴热情,让我去感受一下。

作者:草根作家

关键词: 插队落户

相关新闻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