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综合 > 民生 > 正文

周末故事 - “逆天改命”,引来黄龙水

时间:2022-04-06 10:37:54    来源:腾讯网    

口述 | 肖弟信(原东风公司水厂厂长)

按照二汽建设计划,1975年“七一”的目标是建成两吨半越野车生产能力,而关键工程之一是修通黄龙干管。

十堰属于“九山半水半分田”的缺水之地,尽管境内拥有大大小小20多个水库,却因库容小蓄水能力有限而无法满足需求,常常是“下雨天吃浑水,天旱没水吃”。十几万二汽人及家属吃水以及二汽建设用水捉襟见肘。

“用水”怎么解决?成为创业者们要考虑的重要问题。经过多方验证,在当时,只有修通黄龙干管,引来黄龙水,才是唯一能满足二汽生产、生活用水要求的办法。

▲安装黄龙引水干管工地现场

1970年,红卫地区建设总指挥部党委决定黄龙水源工程启动,1971年动工。

从黄龙引水难度大,其具有战线长、项目多、工程量大、工期紧、涉及面广、配合施工单位多等困难点。整个管道长41 公里,西起黄龙,经过两个加压站,送至花果头堰两个水厂。管道铺设要穿越大小河流26处,翻越一个小山头,横穿公路10处、铁路桥3座,工程量大而且复杂。

除加强领导、统一指挥、统一行动,安排好各方面的综合进度,组织合理的施工外,还必须集中力量打攻坚战,对不能利用机械施工的地段,要用人开挖,要广泛发动群众,打一场“人民战争”。

项目启动,以二汽厂长饶斌为代表的各个指挥部领导干部、二汽各专业厂的团员青年都加入到黄龙引水工程的义务劳动中来。十堰当地人民投入两个公社、九个生产的优势兵力,数百台铲运机,推土机日夜穿梭。群山沸腾了,到处是机器的轰鸣声,建设者的号子声。

▲1974年10月26日饶斌参加黄龙引水劳动

夏日,推土机、铲运机驾驶员赤膊坐在狭小的驾驶舱,每天几千次地重复着蹬、拉、踹高难度动作,有时推土机还要面临在几十米的高山上、在湍急的河水里作业的危险。一位老工人曾经这样描述:“很多时候我们都是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工作,但是没有人在当时是怂的,大家身上都有着一股子劲儿,干不成誓不罢休。”

挖管道沟如果是建设者们遭遇的第一道考验的话,那么管道铺设则更具挑战。

黄龙引水工程采用的施工管道,当时国内尚无统一制作标准,曾经有过的类似工程,最大管径不过只有600mm.0.6MPa,而黄龙引水工程所用的水管却是1米直径,5米长,经过工程技术人员的刻苦钻研,不仅制定出检验标准,还编制了具体施工技术规范。

施工过程中,由于地质复杂,管道安装时,建设者们头顶蓝天,脚踏黄土,手提马灯,不分昼夜,吃住都在工地上。每班12人下沟,将混凝土管现场小距离移动,用拖拉机推或拉,再或者用铁扒犁拉松。在红卫 “高水位池”阶段进行基础开挖时,由于挖土机无法下到基础里,只能采用人工开挖,上万方土方完全是由人工从地表至近10m深的基坑里一锹一铲挖出来,在基础坑最底部向上出土时,甚至采用了最原始的一层层阶梯接力方式。

▲黄龙引水工程现场

大家发扬不怕苦、不怕困难、打硬仗的作风,大大推进了施工进度,最开始每天只能铺设25根、125米,后来加班加点赶,最快时每天超过47根、237米。

整个工程于 1975 年4 月 10 日提前胜利完工。

这是一场扭转二汽建设缺水被动局面的会战,这一场是十堰地区“逆天改命”的人与大自然的比拼。

记录 | 孙波

关键词: 逆天改命 周末故事

相关新闻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