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综合 > 特别关注 > 正文

红河积极探索“六种模式” 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

时间:2022-06-28 11:10:33    来源:红河日报    

去年以来,我州坚持把增加脱贫群众收入作为根本措施,切实做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积极探索“六种模式”,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全州脱贫人口家庭人均纯收入由2020年年底的10247元增加到2021年年底的12430元,增长21%。

“土地轮作+提质增效”,重塑产业链促增收。坚持把产业作为增收的根本之策和长久之计来抓,立足资源优势,注重长短结合,通过综合种养、土地连作等方式,引进和培育市场主体,促进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发挥好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金字招牌作用,发展“稻渔”综合种养21.2万亩,元阳县、红河县推广“稻鱼鸭”综合种养模式,使单一水稻收益变为“水稻+梯田鱼+梯田鸭”综合收益,示范区亩产值超过8000元。

“龙头企业+利益联结”,“双绑”带动促增收。健全合作社绑定农户、龙头企业绑定合作社的“双绑”利益联结机制,让脱贫群众深度融入产业链、连接大市场,实现稳定增收。泸西县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绑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绑定农户,发展13万亩小香葱,使小香葱发展壮大成为年产值达35亿元、务工收入15亿元的致富大产业,直接带动5万余名群众在家门口就业,成为国内单品种植面积最大的香葱种植基地。

“资源整合+入股分红”,盘活资产促增收。注重盘活房屋、宅基地、耕地、林地等资源,管好用好扶贫资产,千方百计挖掘财产性收入增长点。开远市黑泥地社区将农户分散经营的承包土地作价入股流转给园区或企业经营,实现“地租收入+务工收入+入股分红”增收,确保户均1人在园区就业,每年每户增收5万元,集体增收12万元。个旧市戈贾社区哨冲居民小组将农户旧房清查统计交回村集体统一管理,将农户废旧老房、闲置地块等收归集体统一对外招商引资,村民“以房入股”户均获得20%的分红,实现集体经济和村民“双增收”,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超过10万元。下转2版  上接1版

“组织就业+公益岗位”,稳岗拓展促增收。抓好就业岗位“大收集、大统筹”和精准有效动态供给,组织帮扶责任人、驻村工作队员、乡村干部到户开展“敲门行动”,今年来,全州实现脱贫劳动力转移就业37.58万人,完成省级下达目标任务的101.11%。面对新冠疫情带来的就业压力,切实做到“两优先一确保”,全州重大投资、乡村振兴等项目用工优先保障脱贫人口,公益性岗位优先安置低收入脱贫人口,确保有劳动力的低收入脱贫户家庭至少1人就业。对农村保洁员、护路员、生态护林员等公益性岗位实行动态调整、优化管理,全州共开发各类乡村公益性岗位35680名,帮助31802名脱贫劳动力和2922名“三类监测对象”实现就近就地就业。

“订单保底+消费帮扶”,联农带户促增收。对新型经营主体覆盖不到的脱贫家庭种植养殖户,实行订单生产、跟踪服务、保底收购全流程帮扶。组织动员机关事业单位、定点帮扶单位以及各类社会组织开展消费帮扶,订单化生产销售,让脱贫地区特色农产品进机关、进学校、进医院、进社区、进商超。鼓励1224家各级定点帮扶单位、引导干部职工积极采购脱贫地区农产品,动员各基层工会购买脱贫地区农副产品,用于发放工会会员法定节日慰问品。今年来,全州民营企业直接采购脱贫地区农副产品849.17万元,帮助销售脱贫地区农副产品2968.3万元,帮助脱贫地区销售旅游服务等5.54万元。

“移风易俗+激发内力”模式,扶志扶智促增收。持续巩固提升革除陋习促脱贫成果,全面推广积分制和清单制,纠治铺张浪费、倡导文明消费,通过移风易俗,积极引导群众依靠勤劳双手和智慧增收致富。石屏县大桥乡大平地村以革除陋习为抓手,激发群众发展产业内生动力,实现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接近2万元。元阳县阿者科村实施“阿者科计划”,实行全民参与的内源式村集体企业主导开发模式发展乡村旅游,目前已分红6次,户均分红1万余元。(记者曹松林)

关键词: 六种模式促增收 乡村振兴 人均可支配收入 稻鱼鸭综合种养模式

相关新闻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