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法制 > 正文

劝阻受害人5.9万,止付冻结涉案资金6.7亿,湖北“反诈尖兵”的职业反诈之路

时间:2022-04-30 06:07:10    来源:武汉市公安局    

“反诈之路布满荆棘与未知,但我绝不后退。”李正是湖北省武汉市公安局刑侦支队五大队副大队长,专业从事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研究和治理工作已十年有余,从“猜猜我是谁”到“我是公检法”,从伪基站到钓鱼网站,从理财投资到网络贷款诈骗,面对层出不穷的“新花样”,他每天都在和看不见摸不着的骗子赛跑,拦截、反制、打击,全天候守护江城人民的钱袋子。

近年来,李正带领团队先后捣毁各类电信网络诈骗窝点142个,抓获犯罪嫌疑人1638名,有效劝阻受害人5.9万人次,止付冻结涉案资金6.7亿元。反诈路上,他曾荣获一等功1次,二等功2次,武汉市“五一”劳动奖章,“全国百佳刑警”荣誉称号,沉甸甸的荣誉背后是日复一日的执着坚守和默默奉献。

图:李正工作中

执着追求到刑侦一线去战斗

2008年1月,李正告别十年军旅生涯,披上藏蓝,加入憧憬已久的武汉刑警队伍。

“在部队,我曾在长安街亲历建国50周年阅兵,军旅生涯让我淬火成钢,来到警营后,热血沸腾的我一心想要去刑侦一线亮剑冲锋。”李正回忆起刚当刑警的样子满脸自豪。

李正的刑警之路,从武汉市公安局刑侦支队六大队开启,专职负责盗、抢、骗等侵财类案件的打击。

李正介绍,从警之初,会办理一些街头冒充神医、幸运中奖、买卖“祖传文物”等类型诈骗,但他发现,传统的接触式侵财案件正在逐年减少,但利用电话和网络实施的新型犯罪正在异军突起。

2010年左右,有的市民总是会接到“猜猜我是谁”的骚扰电话,这就是电诈的初级模样。

“那几年,我们经常会去广东出差,办理冒充熟人电话诈骗的案子,其中最难的就是找人,有时候连续蹲守几天几夜就是为了抓住某个负责取钱的嫌疑人,从而为案件侦破打开突破口。”李正说。

案件办理完毕后,李正还会对每一类诈骗进行整理分析,深入研究其作案手法、销赃方式、嫌疑人地域分布、办案难点、法律支撑等问题,形成经验做法,在内部进行交流分享。

千里伐诈只为擒获无形黑手

2013年,李正被任命武汉市公安局刑事侦查支队五大队副大队长,专司电信网络诈骗案件打击工作,新的岗位是激励更是挑战。

2014年5月,武汉某企业财务人员遭到冒充“公检法”诈骗,1600万公款被转入“安全账户”,待公司领导发现才报警,为能尽快破案挽损,李正带领团队开始对案件抽丝剥茧。

“当时这种案子对我们来说相当困难,特别是资金流向境外,我们的线索追至国门边境就断了,具体国外是什么情况,大家都不知道。”为了掌握更多线索,李正和同事们没日没夜地干,从信息流和资金流入手开展调查,花了半个月的时间终于明确了犯罪团伙的藏匿地点在柬埔寨。

时间不等人,为了尽快破案,在湖北省公安厅的统一指挥下,武汉警方组建专班赴柬埔寨工作,李正和战友们迅速集结前往。

图:李正在境外开展打击电诈案件

一落地,他们迅速进入工作状态,首先就是要配合当地警方研判分析已掌握的线索。

“由于柬埔寨的电信网络运营商管理不规范,很多IP地址对应的实地都是混乱的,对我们的工作造成了很多障碍,此外,具体施诈人员和幕后金主位置分散,一网打尽面临挑战。”李正经常化装成当地华人去应聘,就是为了摸清准确的位置。

在当地警方的帮助下,经过半个多月的工作,专案组最终摸清了三处犯罪团伙的办公场所和一处幕后金主遥控指挥的藏匿处并开展集中行动。

“我到现在都记得,集中收网后我和同事吴江花了一天一夜时间,还原诈骗场景,确定窝点人员工作区域、使用电话和电脑信息梳理记录清楚,总共固定了40套证据,做完后已是眼冒金花。”李正深知,用证据说话,才是将犯罪嫌疑绳之以法的关键。

赴境外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的那段日子,由于水土不服和长期熬夜,李正的痛风病复发。“为了缓解,我好不容易发现一处加油站有苏打水,连忙买了几箱连喝了三天。”李正笑道。

此后,他还赴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开展跨境打击,在境外警方的帮助下相继捣毁电诈窝点12个,抓捕犯罪嫌疑人140名。

专业打职业反诈之路再快一步

面对电信网络诈骗日益严峻的犯罪形势,武汉警方决定组建一支专业的反诈队伍,经过六个月的筹建,武汉市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于2016年10月成立,李正成为负责人之一。

图:李正和同事们正在开展警情分析

一个团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其中必然会经历很多未知的困难。为了让反诈中心起好步,在中心筹建之初,李正便开始起草相关业务指南和工作规范。

“一开始,我就在思考这种犯罪的前世今生,在实战中不断总结,要把‘对手’研究透。”在李正的主导下,从犯罪起源、案件特点、侦查思路等方面出发,他先后编纂了《新型犯罪的特点研究》、《打击电信网络诈骗工作规范》、《电信网络诈骗侦查工作指南》、《反电诈中心工作流程》、《反电诈中心自动化平台在打击治理电信网络犯罪中的实践应用》等,对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工作起到了指导示范作用。

2016年,一家名为“北银创投”的公司,在网上搭建购物商城,以虚假高额信贷消费引诱受害人办理所谓的“信用消费卡”,通过不断发展代理商、招募业务员发展客户获利。

2018年3月以来,武汉市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接到多起涉及该公司的相关报警,李正敏锐意识到这家公司可能涉诈。

经过大量侦查工作显示,这种“信用消费卡”并不能满足消费、贷款等需求,该犯罪团伙采取夸大适用范围、隐瞒使用规则、故意设置陷阱和门槛等形式,骗取制卡费、服务费,引诱网上购物消费,已经超出了民事欺诈的范畴,涉嫌犯罪。

在武汉市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的统一部署下,汇集了多个警种和分局警力雷霆出击,一举摧毁藏匿在武汉的18个窝点,抓获犯罪嫌疑人394名,办案民警根据工作指引,成功对其中198人采取了刑事强制措施,有力震慑了此类违法犯罪。

“从最初的电话蔓延到网络,从广撒网式到精准营销式,从小作坊到集团化,电信网络诈骗正在快速进化,这对于我们反诈专业力量提出了更高要求。”李正坦言,随着互联网高速发展,骗子的目标群体更精准,犯罪成本更低,个案损失会更高,唯有走在犯罪的前面,才能有效遏制犯罪。

到底如果精准的保护好市民的“钱袋子”?这也是李正和他的团队正在努力的方向。十余年的反诈职业生涯,让他见证了武汉警方针对电信网络诈骗从以打促防、打防结合到以防为先的三个阶段。

如今,民警的办案思维正在从“由案到人”向“由人到案”发生转变,通过多途径信息整合,大数据建模,把更多精力放在保护潜在受害人身上,实现提前发现、技术反制、及时拦截。

李正介绍,记者来采访的前日,武汉洪山区张先生接到一通冒充“公检法”的诈骗电话,骗子引导其进行共享视频通话,市反诈中心发现通话异常后立即预警,洪山分局民警及时上门拦截,抢在张先生转账前挂掉了电话,避免了其账户内10万余元的损失。

“反诈,比拼的就是技术实力和响应速度,我们正在朝着及时发现、有效阻断、迅速挽损的方向而不懈努力,无论骗子蜷缩在哪个角落,我相信终有一天反诈这缕光会驱散迷雾照亮世界每一个角落。”李正说。

关键词: 电信网络 犯罪嫌疑人 犯罪团伙

相关新闻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