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经济 > 正文

如果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创业做得越好越是替大公司趟路

时间:2018-05-22 20:31:02    来源:洞察网    
  美团点评开始做医美了。

2018年4月美团点评召开发布会,正式宣布进军医美市场。

过去几年,医美市场经历了一个窗口期,走进公众生活的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美团点评的进入也许宣示着这一以前的小众领域,已经开始走入“大众”,成为与餐饮、出行、旅游一样,让大公司也难以忽视的重要业务领域。

而在大众点评和美团进入之前,那些在医美领域深耕多年的平台型公司又该何去何从?大公司的进入会对原有生态带来哪些颠覆性的影响?

螳螂们在捕蝉

早期互联网创业者最渴望的莫过于一个窗口期,也就是大家习惯称为的“风口”。这样的窗口期有如混沌初开,不多而且短暂。即使按360行来看,每个行业在几十上百年的漫漫发展史中,出现那么一个窗口期也不过就短短的1-3年。机会稍纵即逝,然后行业格局开始趋于稳定,留给新进入者的机会越来越小。

有幸遇到,并且能从窗口期爬进来的创业者们,接下来面临的就是如何站稳脚跟。为此创业者们需要快速迭代产品、找到商业模式。这需要时间,所以没有钱是不行的,于是创业者们需要去融资。然后是在另人窒息的高压环境中,迅速地迭代产品、革新商业模式、精打细算地过日子,并且给员工和自己打鸡血,争当行业第一。

能够找到窗口期,随后站稳脚跟,并稳步成为行业第一名的创业企业,可谓凤毛麟角。可是即使成为这样的凤毛麟角,也不可以弹冠相庆,因为当市场趋势明确后,紧跟着困绕在心头多年的魔咒开始成为现实了,那就是:大公司来了,你该怎么办?

黄雀们在伺机而动

几乎是每位记者在采访垂直领域的创业者时,都会在结束前问一句:如果大公司做了同样的产品,你该怎么办?这个问题就像问“狼来了,你该怎么办”一样,一次次地拷问着各个垂直领域的创业者。

这样的担心不无出处。事实上大公司们早已把创业公司当成了自己的趟路人,甚至悄然生成了一套应对机制。大体看来,可总结为4步。

第1步,监控。大公司一般会留一只眼,关注行业内的新兴公司。有亮眼者,则会更深入地观察他们的领域和玩法,评估是否值得做出反应。

第2步,拿来。对于大公司而言,高性价比的玩法是拿来主义,这比自生要容易得多,也比共生能获得更高的利益。

对任何公司来说,商业模式都是个很重要的东西,但也很难区分到底是谁抄袭谁。美团点评的模式取经自美国,在中国发扬光大。对于美团,拿为已用是根植在他们基因里面的,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对。被拿去的,不仅仅是商业模式,甚至还可能是产品、内容和人。

具体以医美领域为例,打开点评的医美页,首先我们欣喜地发现,尽管刚刚宣布进军医美领域,但其分类科学、内容详尽。只是在内容和照片中,不时地出现新氧app的字样。让人不仅产生“新氧app是美团点评医美的前身么”的疑问?

在网上一搜,发现二者完全是两家不相干的公司。新氧成立于2013年,从医美垂直平台做起,目前融资到D轮,投资机构中未见美团点评,及美团点评战队内的其它企业。

以目前美团点评的声势看,从新氧挖人也会是必然采取的手段之一。往大公司跳槽的窗口期到了,此时不跳,以后可就没有机会了。

第3步,砸资源。美团点评提出的内容服务有:科谱贴,短视频,直播秀,不付费。前3项早已是医美垂直平台玩熟的产品,第4项“不付费”,对于任何在领域内深耕数年,开始变现的创业公司而言,都是很吓人的。

加之大平台自带充足流量,可以从首页直接向医美二级页面倾斜灌溉。零成本,大优势,谁能与之争锋?

更有甚至,能力再强些的,手握完全入口。得罪了他,任你千夫所指,一个封杀令下来,什么千年修行,都得在雷锋塔下趴着。当然,目前的美团点评尚未达到这样出神入化的境地,这给滴滴、新氧这样与之争锋的垂直平台留有一线生机。

第4步,启动宣传机器。大公司不仅要拿,还要拿的理直气壮,因为其话语权和声量本就大。

看看公开的报道,对于被拿走商业模式、产品和人才的创业企业,我们鲜少能记住他们的名字。能被记住的,往往是质问:门槛太低、核心竞争力太弱、这么容易被抄袭、这家不抄也得被别家抄走、认栽吧。

被抄走的产品和内容,来自出处的信息会被迅速抹去。笔者刚开始写这篇内容时,随手在美团点评上一翻,即可看到新氧的logo标记,但在收笔时发现已经很少。假如被盗取内容的公司不服出声,不被盗取者反诉你一个蹭大公司热点,搞宣传战,就算当事大公司厚道。

更有甚者,利用媒体和资源优势,挖你些黑材料,搞臭不识识务、不让道、不开眼的小挡脚石。对于大公司而言,踢开他们,so easy.

细数过去几年出现的明星创业公司,最后的下场几乎都是被迫站队。

如何才能免为被捕的螳螂?

问律师,律师说难取证、周期长、不确定性高、耗不起。

寻求公众理解,公众说二边各执一词、真相难以分辨、我的事还很多、出来混尽早要还的,请看天道自有轮回。

所以最终还得回过头来,问创业者本身:你如何以小博大,与大公司抗衡?

创业公司如果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就趁早找机会变现,别拿鸡蛋碰石头了。这里有三点建议:

第一,深耕。以平台而言,如果仅仅是把交易双方的信息放到网站和app上,那么自然会轻易地被大平台取代,所以以小博大的一个杠杆就是把服务做深。

以医美为例,“大平台要进入,可以直接拿走我们的商业模式和已有沉淀内容,但是抄不走我们生产内容和创新迭代的能力。”新氧COO刘逍在近期的一次采访中表示。“教育引导潜在消费者-辅助消费决策-交易-服务-内容沉淀,这些环节相辅相成。如果没有产生内容的能力,是很难流转起来形成交易的。”

医美消费重决策,既有消费者需要大量信息引导决策。此外,医美是一个不成熟的市场,每年有大量的新兴消费者有待被培养和教育。所以相应地,新氧建立了新媒体矩阵。

第二,选对行业,加快周转率。大平台的资金量大,可以用“不付费”吸引机构和受众,但是这并不总能凑效。

一方面大平台虽然资金量大,但以美团点评为例,其战线拉的长,平均到每个领域的资源就被分散了。

另一方面小公司业务专精,可以有效地提高周转率,把有限的资金作用放大。

而且医美领域有一个特殊性,它不能像出行一样,用烧钱能够迅速占领市场,从而给垂直领域的平台掘起创造了难得的机会。不能用烧钱迅速教育和获取用户的一个原因是市场不成熟,大量的潜在用户不是补贴几十、几百块就会去做医美手术的。二是价格不敏感,消费者更关注安全和效果。

第三,建立不同于大平台的消费场景。场景的重要性是很容易被忽视的,比如说没有见过哪个普通餐厅在卖奢侈品。人群不对,场景也不对。美团点评要做医美,有如在普通餐厅和电影院卖医疗产品。

场景是什么?场景就是你长久以来被潜移默化形成的一个潜意识。人在一个什么场景之下,他就感觉我应该做什么事。人、货、场,只有这三者都对了,才形成有效的成交和转化。

在医疗领域里,BAT鲜有直接参与者。这是因为整个大众的认知都认为医疗是有风险的、是需要专业知识的,所以一个平台在消费者心目当中形成的认知越专业,越容易成功。所以在医疗领域里,成功的是新氧、好大夫、春雨医生、微医等这样的垂直领域平台,他们在场景建设上各有侧重。

至于挖人的应对之策,创业公司只要给出合理待遇即可。如果大公司开出更高的价码挖人,那么被挖的人自然要衡量超高薪资待遇的持久性。

要做价值再造者,而不是搅局者

一家基业长青的公司应该创造新的价值,引导行业向健康的方向发展,最终让消费者和优质商业伙伴共同获益。

而非抄袭商业模式和产品、打更大规模的广告、找来更大牌的媒体、用低价打倒一切竞争对手,这是一种破坏性的竞争,并且最终还是要由消费者为竞争费用买单。

从美团点评进入医美行业的决策来看,其外表强大的表象下,隐藏的是内核的渺小。惯于使用拿来主义的公司,会逐渐丧失掉创新的能力。所以,抄着抄着他们就败了。

相关新闻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